文 劉振乾
RCIC: 反應爐隔離冷卻系統
因為 RCIC 在沸水式反應爐 (BWR) 發生事故時的冷卻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特設專節加以介紹。
使用蒸汽渦輪驅動泵浦達成冷卻目的,動力來源為反應爐的衰變熱,使用直流電源 ( 電池 ) 來控制。如圖 1 所示,採用圍阻體抑壓池 (SC) 內的積水為冷卻水,並且將反應爐所產生的蒸汽送回到抑壓池,自成一個封閉的循環迴路。此型反應爐的抑壓池水量約為 3,000 噸,是針對 8小時的停電而設計。假設 RCIC 能使用到它一半的水量蒸發出去,大致能冷卻反應爐兩天 [1]。
因此只要 RCIC 運轉中,就不會發生爐心熔融。燃料棒的溫度與冷卻水相同,約為 300 度,女川核電廠還有鄰近的福島第二核電廠、東海第二核電廠都是靠RCIC 達成冷溫停機。
圖 1. 反應爐隔離冷卻系統(RCIC)圖 |
爐心熔融的經過
福島第一核電廠 2 號機的 RCIC 可能在3 月 14 日上午 11:00左右停掉。很偶然的, 3 號機的反應爐廠房在 11:01 發生爆炸,使得為 2 號機注水而準備的管線與消防車受損,以致當天晚上 8:00 左右才開始對 2號機注水。
東電錯失可以避免爐心熔融的良機
結論:即使爐心完全無水,變為乾燒狀態,但是還沒有發生「爐心熔融」。此一證據是福島事故第一次展現給世人的重要知識 [2]。直到注水開始約 2 小時內,都沒有發生爐心燃料的崩壞與熔融 [3]。
燃料棒溫度由於減壓沸騰而從 1,000度降到 150 度,如果與此減壓同時將海水灌入反應爐中,就不會發生爐心熔融。因為當低溫時,被氧化膜包得緊緊的鋯不會與水發生反應。不會發生「鋯水反應」的話,即使燃料棒分斷、崩落,也不會引起爐心熔融,因為分斷的燃料破片會被水冷卻 [4]。可惜,東電錯失此良機。
14 日晚上 9:00 到 15 日早上,反應爐有 3 次的壓力急速上升,表示有 3 次的爐心熔融 [5]。
福島 1 號機正門附近劑量率的變化:14 日晚上 10:00 與 15 日早上 6:00 兩次的高峰值,可以視為從 2 號機釋出的輻射, 15 日早上 6:00 的是從圍阻體的破洞洩漏出來的 [6]。
14 日晚上 6:00 左右,水位降到爐心的最低部。其燃料狀態相當於圖 3(原圖 1.2.10) 的 B 第二階段。當減壓 (30 分鐘內由 7.5Mpa 降到 0.5Mpa) 時,原來在 1,000 度左右的爐心燃料,受到減壓沸騰的蒸汽冷卻,降到接近水的飽和溫度約150-160 度。相當於圖 3 的 C 第三階段。此時如能將海水灌入反應爐中,就不會發生爐心熔融。
但是海水灌入反應爐的時間是 14 日晚上 7:54,這時燃料溫度已恢復到 1,500度,相當於圖 3 的 D 第四階段。14 日深夜到 15 日清晨反應爐有兩次的壓力急遽上升,顯示有 2 次大的「鋯水反應」。
表 1. 2 號機爐心熔融的經過 |
圖 2. 2 號機反應爐水位變化(測量值) |
圖3. 2號機爐心狀況的進展(模式圖) |
氫氣的流出
圍阻體的上方有一處稱為反應爐穴的地方,約只有 300 立方公尺的密閉空間。上面是當燃料棒交換作業時要移動的混凝土製的「反應爐穴密封塊」,它的重量約有600 噸。2 公尺厚的混凝土塊帶來的壓力只有 0.05 Mpa 而已,相當於水柱 5 公尺高的壓力 [7]。
圍阻體乾井的壓力有 0.8Mpa,只要有少許的氫氣從圍阻體上升,要讓 300 立方公尺空間的反應爐穴壓力上升 0.05 Mpa是很容易的事。因此反應爐穴密封塊就被舉起,而氫氣從這空隙流到 5 樓的燃料交換樓層。當反應爐穴的壓力下降,失去把反應爐穴密封塊舉起的力量時,氫氣自然停止流動。
2 號機的反應爐廠房,由於 12 日 1 號機的爆炸,造成燃料交換樓層牆壁上的防止氫氣噴出的「噴出片 (blow out panel)」掉了,出現一個大洞,氫氣就沿著這大洞流到外側。時間大約是 14 日晚上10:00[8]。( 譯註:blow out panel 的設計是為防止圍阻體因為壓力過高而破損。)
結論[9]
與三哩島事故相比,2 號機帶來新的知識見解及其理由,簡單歸納如下:
1.即使爐心完全無水,燃料無法冷卻變為灼熱狀態,一直到注水開始之前約 2 小時內,還沒有發生爐心燃料的崩壞與熔融。
2.當注入的海水到達爐心底部的時候,產生燃料的分斷、爐心的崩壞,因為高溫鋯與海水的氧化反應引起爐心熔融。這與三哩島的爐心熔融是同樣過程。
3.由於爐心熔融產生大量的氫氣,因為圍阻體壓力的急劇上升,將圍阻體上蓋頂起,從其空隙流出的氫氣壓力將反應爐穴密封塊舉起,氫氣於是進入反應爐廠房,並從噴出片流到外部環境。
4.由於熔融爐心釋出的輻射被直接釋放到大氣中,電廠周邊的劑量率大幅超過原子能總署的避難建議劑量。
5.如果減壓同時將海水灌入反應爐中,就不會發生爐心熔融。
參考資料:
《考證 福島核能事故—爐心熔融與氫爆如何發生》,石川迪夫,日本電氣協會新聞部,06/16/2014
[1] 參考 p97,[2] 參考 p.101,[3] 參考 p.123,[4] 參考 p.103,[5] 參考 p.106,[6] 參考 p.115,[7] 參考 p.113,[8] 參
考 p.115,[9] 參考 p.123
本文出自核能簡訊 2020.10 NO.18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