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文杰
前陣子政府想要開放日本栃木、茨城、千葉、群馬這 4 縣的食品,但是政府過往錯誤的決策,加上有許多民眾誤解這些食品中的輻射危害人體,最終導致政府暫停舉辦公聽會並暫緩開放進口。
筆者認為主因是人民長期對輻射不了解所導致的後果,政府應該要藉此機會傳達正確的輻射知識才是上策。輻射不是不可怕,但是因為錯誤的輻射資訊所導致的錯誤或過度防護,可能比輻射本身的危害還大。
應該正名為「核災後食品」
之前台灣所禁止的日本福島等 5 縣食品,常被冠上「來自於核災區」、「輻射食品」、「核災食品」等字眼,可是也早有專家提出質疑,為何把這 5 縣定為核災區?依據又是什麼?而且這 5 縣的食品不是都有受到輻射汙染,一律冠上輻射食品之名豈不是有誤導之嫌?這種風評被害的殺傷力可不比核災的影響小。
食品安全辦公室在 2016 年 12 月 1 日舉辦公聽會的預備會議,各方人馬光是公聽會的名稱就花了一整個上午討論,最後決定叫「日本核災後食品風險危害評估及管理暨茨城、栃木、千葉、群馬食品開放與否公聽會」。筆者認為「核災後食品」這名稱很好,日本的確是有發生核災,但是發生核災之後食品是否有受到輻射汙染是另一回事。核災之後的影響是多少也是關鍵,是否發生核災就等於亡國或是永遠無法回復呢?
別忘了我們在制定這些規範與名稱時,其他國家與國際專業組織也會看到,這些規範與名稱都應以科學證據為基礎,與國際的規範與名稱接軌,不然我們跟國際間技術交流與合作時會遭遇許多困難與非議。
台灣的日本「核災區」劃定法荒謬至極
目前政府是將日本的福島、栃木、茨城、千葉和群馬這 5 縣劃定為「核災區」,並且禁止該 5 縣所有食品進口,其他縣市的食品只要附上「產地證明」與「輻射檢測證明」就可以進口。
圖 1. 2011 年 4 月的福島縣內輻射分布圖(資料來源:福島縣政府 http://fukushima-radioactivity.jp/pc/) |
再由日本東北與關東地區的地圖(圖 2)來看,栃木、茨城、千葉、群馬這 4 縣是位於福島縣南部的關東地區,這 4 縣受到輻射污染的影響應該低於福島縣北部的宮城等縣,但是政府卻未禁止宮城等縣的食品,可見當初的管制方式與輻射擴散的方向是相違背的。
圖 2. 日本東北與關東地區的地圖(資料來源 :http://goinjapanesque.com/) |
筆者多次詢問衛福部當初將那 5 縣劃定為核災區,並禁止所有食品進口的根據為何,最後得到的答案是,在 2011 年 3 月 21 日,日本原子能災害對策本部依據原子能災害特別對策法,要求福島、茨城、栃木、群馬 4 縣暫停出口「菠菜、油菜和牛乳」這 3 項食品,我國政府因此在 2011 年 3 月 25 日公告禁止日本福島、茨城、栃木、群馬、千葉 5 縣生產製造的所有食品進口,其中千葉縣是食品加工重鎮,所以也列入管制。
所以可知當初政府劃定核災區的方式有多荒謬,第一、只因為千葉縣是食品加工重鎮就劃定為核災區,這根本是風評被害式的加害作法;第二、日本是暫停出口菠菜、油菜和牛乳這 3 項食品,我國政府卻擴大為禁止所有食品都不准進口;第三、日本已經變更福島、茨城、栃木、群馬 4 縣暫停出口菠菜、油菜和牛乳這 3 項食品的作法,我國政府卻沒有隨之改變;第四、日本也有在其他時間要求其他縣市暫停出口某些食品,但是我國政府卻未跟進或參考,只參考 3 月 21 日的禁令,並未將實際輻射污染的情況與國人健康放置第一順位考量。
管理制度必須以科學證據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TO)的慣例是管制特定風險的食品輸入,而非管制特定地區,因此我國對於日本輸入食品的管理,應該修正為以風險產品為管理對象,不該再用管制特定地區(福島等 5縣)所有食品的方式。
常見的輻射誤解—要「零輻射」
在日本核災後食品議題中,民眾常見的輻射誤解幾乎就是在核能議題中常見的輻射誤解,例如:要零輻射的食品。
所有物質都是由元素組成,也同時都存在著放射性同位素,也就是所有的物質都有放射性(輻射)。例如碳以同位素混合物形式存在於大氣和所有生命組織中,碳有兩個穩定同位素:碳 12 和碳 13,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碳 14。碳 14 的半衰期是5,730 年,所以考古學上有所謂的「碳 14 定年法」,又稱為「放射性碳定年法」,這就是利用大氣和所有生命組織中都有碳 14 這種放射性同位素,也就是都有輻射,然後再由碳14 的半衰期去測定出樣本的可能生成年代。
所以要求食品要零輻射是不合理且不可能的要求,因為所有物質都有輻射。全球人類每年接受到背景輻射的平均值約為 3 毫西弗(mSv),其中約有 0.3 毫西弗是來自天然的食物與飲水。
常見的輻射誤解—輻射沒有安全劑量
通常解釋完沒有零輻射的食品時,民眾會提出「線性無閾值模型(LNT)」或「最低的合理輻射量(ALARA)」來指稱「輻射沒有安全劑量」,不論輻射劑量多低都會對人體產生傷害,所以食品沒有安全的輻射容許劑量。
然而線性無閾值模型只是個「假說」,一個「不可能被科學證據所證實的假說」,因為經過日本廣島長崎的原爆倖存者、歐美合作樣本數十萬的核電廠工人研究、核電廠周圍幾百萬民眾等研究資料,都無法觀察到低劑量輻射與癌症風險的關係,但是超過 100 毫西弗的輻射曝露的確會造成癌症風險線性增加,所以「假設」在低劑量時跟癌症風險的關係也是線性的。
但是線性無閾值的假說忽視了人體對輻射的抵抗力與自癒能力,人體在正常情況下每天約會出現 5,000 個癌細胞,不過大部分都會被淋巴球給吞噬掉,所以線性無閾值是個「不可能被科學證據所證實的假說」。就如同從10公尺高的地方跳下來會重傷甚至可能摔死,但是從 10 公分高的地方跳下來 100 次也不會怎樣,不可能跟從 10 公尺高的地方跳下來一樣重傷甚至可能摔死。
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聯合國國醫學物理學會(AAPM)與保健物理學會(HPS)等國際專業輻射相關組織皆不約而同的指出:「輻射劑量每年低於 100 毫西弗的健康效應風險不是不存在就是比生活中罹癌風險的誤差還小。」所以 100 毫西弗是一個超級安全的輻射容許劑量,不論對成人、兒童、孕婦都適用。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美國醫學物理學會(AAPM)與保健物理學會(HPS)等國際專業輻射相關組織皆不約而同的指出:「輻射劑量每年低於 100 毫西弗的健康效應風險不是不存在就是比生活中罹癌風險的誤差還小。」所以 100 毫西弗是一個超級安全的輻射容許劑量,不論對成人、兒童、孕婦都適用。
至於 ALARA 主要是用在輻射工作場所,可幫助工作人員評估在不同工作場域下執行任務時的影響,並為未來的工作設定輻射劑量的基線。換言之,ALARA 用來指稱輻射沒有安全劑量是錯誤且過度的解釋。
常見的輻射誤解—體內曝露很危險
雖然拿不出科學證據證明線性無閾值模式的正確性,民眾還是擔憂一旦吃進放射性物質,會在體內零距離的曝露,比體外曝露危險許多。
其實關鍵還是在「劑量」,因為西弗(Sv)是用來表示輻射對人體的影響所使用的單位,當輻射劑量用西弗來表示時,代表已經把所有輻射傷害的種類、途徑都考慮進去。也就是說,「不論是天然輻射或人造輻射,體內曝露或體外曝露,只要西弗數相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都是相同的。」
在核子醫療部門也常遇到體內曝露的情況,例如進行全身骨骼掃描時,要由靜脈注射鎝(Tc)99m MDP 放射製劑,Tc-99m MDP 隨血流運送到全身組織後,進入骨骼與骨質中的礦物部分結合,在成骨活動增強的病灶,會有較強的 Tc-99m MDP 放射活性聚積現象,並在注射後約 3-5 小時進行全身造影,這樣進行一次全身骨骼掃描約會接受 4.4 毫西弗的劑量。
另一個常見的體內曝露核醫治療案例是服用碘 131 來治療甲狀腺癌,而且碘 131 的核醫藥物是用 10 毫居里(mCi)約 3.7 億貝克為基本單位,有許多進行完甲狀腺癌療程後服下 1-200 毫居里(約 37-74 億貝克)的實際案例。我國食品規範中的碘 131 輻射安全容許劑量是 100 貝克 / 公斤,兩者相比較,後者的輻射劑量幾乎可以小到忽略。
回到核災後的主題,從車諾比和福島核災的經驗可知,體外曝露與呼吸曝露的路徑很難防範,經由飲食曝露的路徑較易防範,所以只要制定合理的食品輻射安全容許劑量並做好食品管制,那麼體內曝露的劑量將小於體外曝露的劑量;換言之,體外曝露的影響比體內曝露還大。
根據福島縣縣民健康管理調查資料顯示,從 2011 至 2013 年年底為止,共調查福島第一核電廠周圍的 46 萬縣民,福島縣民體內曝露的劑量幾乎是零,原因就是日本政府實施了極為嚴格的輻射安全容許劑量與食品限制。另外來自福島核災的體外曝露累積的劑量在 3 毫西弗以內的比例占 99.3%,其餘 0.7%也大都在 15 毫西弗以內,而這累積劑量其實比日本人接受到的醫療輻射還少,也比一些高背景輻射地區的劑量還少,所以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也指出:「不論是民眾或工人從福島核災接受到的輻射都低到不會對人體有任何不良的影響。」
常見的輻射誤解—輻射的半衰期很長,所以到現在還是不安全
另一個常見的輻射誤解是,銫 137 的半衰期是 28.8 年,所以日本土地到現在的輻射還是很高,吃下去後的輻射也要 28.8 年後才能減半。
從 2016 年 4 月的福島縣內輻射分布圖(圖 3)即可看出,日本絕大部分地區的輻射值都已經回復為正常的背景輻射值,因為日本政府進行大規模除污工作,例如將受輻射汙染的表土剷除,然後集中放置,加上大自然將放射性物質飄散並稀釋,所以不需要等到 28.8年後輻射才會減半。
圖 3. 2016 年 4 月的福島縣內輻射分布圖(資料來源:福島縣政府 http://fukushima-radioactivity.jp/pc/) |
而且銫 137 的半衰期 28.8 年是指「物理半衰期」,也就是放射性減半的時間,但是吃進人體內,就要考慮「生物半衰期」,也就是物質進入體內多久會排出一半的時間,最後放射性物質吃進體內,體內放射性減半的時間稱為「有效半衰期」。而銫 137 的生物半衰期約70 天,有效半衰期的算法是 1[(1/70 天 )+(1/30年 )]=69 天。
另外,在計算體內曝露的輻射劑量時也已經考慮持續對人體進行放射的因素,成人是假設從 20 歲持續曝露到 70 歲,兒童和青少年也是假設持續曝露到 70 歲的累積劑量,也就是說,放射性物質的有效半衰期影響也已經列入考量。
逐漸放寬對日本核災後食品的管制是國際趨勢
因為日本絕大部分地區的輻射值都已經回復為正常的背景輻射值,食品的管制紀錄也很齊全,某些食品也好一段時間沒有量到有輻射汙染或超標,所以近年來國際間大部分國家對於確認無污染情形或低風險的日本食品,均以解除或放寬管制為管理方向。
像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主要依照日本政府管制流通的食品項目,來管制該食品輸入美國,只要日本政府有更新,美國FDA 即隨之更新,基本上可流通的日本食品項目是越來越多。歐盟也於 2016 年大幅放寬日本食品進口限制,全數日本食品都可以進口,只有部分食品項目要附上輻射檢測證明,例如福島米因為在 2015 年全數通過檢測標準,所以歐盟本來不開放福島米,在 2016 年放寬為福島米只要附上輻射檢測證明就可以進口。
日本核災後食品的問題已不在輻射,而是如何做好管制
食品安全與否是個科學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原子能總署、自然雜誌等諸多國際權威科學組織以及國家食品管理局皆已不約而同指出:除了極少數食品項目(蘑菇、部分野生蔬菜和野豬肉),日本核災後食品的輻射情況已經恢復到核災前的水平。日本制定的輻射安全容許劑量也非常安全,管制情況也是令人放心的。
現在的重點應該在於我國進口食品時在各個關口的檢驗是否確實,使各項食品上架時都符合法定標準,要防止換標籤或是檢測證明作假的事情發生。過高的管制門檻可能會造成人力與設備浪費在低安全風險的食品上,而排擠到其他高安全風險食品的管制。所以有效的管理不在於管制的門檻有多高,而是在管理手段是否合理有效,才會讓現有的人力與設備發揮最好的效果,更加保障國人安全。
(本文作者為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研究助理)
本文出自核能簡訊 164 期 2017.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