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室
韓國核電相關設施地理位置圖(圖片來源:KORAD) |
位於韓國東南部慶州市(Gyeongju),在月城核電廠附近的韓國首座中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場,自 1986 年開始,將近 20 年的選址過程,中間經歷了 9 次選址失敗,直到2005年11月,4個候選場址之一的慶州,終於在當地居民投票以將近 9 成的得票率而被選定為最終場址。處置場的第一期工程作業立即於 2006 年初開始,2014 年初完工,並在去(2015)年 8 月底舉行開幕儀式,正式宣告啟用。
根據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的(資料)顯示,加上今年 1 月中開始運轉的新古里 3 號機,韓國目前運轉中核電機組有 25座,建設中有 3 座,去年核能提供了韓國將近 1 千 6 百億度的電力(157,196 GWh),占國家總發電量的 32%。也因如此,核電廠中已累積了不少中、低放射性廢棄物。在中低放廢棄物最終處置場仍未建立前,核電廠所產生的廢棄物只能先暫存在核電廠內。
核電廠產生的中低放射性廢棄物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核能署(NEA)的報告顯示,截至 2014 年底,僅來自韓國核電廠的中低放射性廢棄物就已有將近 9.7 萬桶(200 升 / 桶),其中靈光與蔚珍電廠的貯存量均達可貯容量的98%,可說是接近飽和的狀態,至 2015 年時,貯存量已累積約 9.9 萬桶。在慶州的月城中低放廢棄物處置場建造完成後,已先將6,163 桶來自核電廠的中低放廢棄物,轉移至該處進行最終處置,剩下的仍暫存於各個核電廠內。
非核電廠產生的中低放射性廢棄物
除了核電廠與核燃料製造廠會產生中低放廢棄物之外,只要會使用到放射性同位素—大多是研究機構、醫院、工廠以及大學等單位,均會產生中低放廢棄物。
這些非核電廠所產生的中低放廢棄物,目前存放在「韓國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局(Korea Radioactive Waste Agency, KORAD)」裡面的「放射性同位素廢棄物管理設施(Radioisotope Waste Storage of KORAD)」的就有 3 千多桶,放在韓國核能研究所(Korea Atomic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KAERI)有 2 萬多桶,韓國電力公司旗下的核燃料公司(KEPCO Nuclear Fuel Co., Ltd.)約有 7 千多桶,加上其他單位的1 千 5 百多桶,總共大約有 3.5 萬桶的中低放廢棄物是來自這些機構。
在韓國,含有放射性物質或者遭受放射性汙染的物品都必須進行最終處置,依照其放射性的活度及產熱程度,來區分該物質屬於中低放射性廢棄物或高放射性廢棄物。由於韓國目前對「用過核燃料再處理」仍持觀望的態度,因此除了用過核燃料之外,並沒有其他的高放廢棄物。至於核電廠工作人員的工作服、靴子、替換零件,以及來自研究機構或醫院的瓶子、注射器管,均屬於中低放廢棄物。
月城中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場鳥瞰圖(圖片來源:KORAD) |
月城中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場
位於朝鮮半島東南沿岸,與月城核電廠相鄰的月城(Wolsong)中低放廢棄物處置場,占地超過 2 百萬平方公尺(相當於 60.5萬坪),預計可容納共 80 萬桶、16,000 公升的中低放射性廢棄物。該處置場目前已規劃好兩期處置場建設,第一期為地下筒倉式處置場,大小約 35,000 平方公尺,可容納10 萬桶廢棄物,第二期則是位於地表的庫房式處置場,大小約 33,000 平方公尺,可存放 12.5 萬桶的廢棄物,第三期目前仍在規劃當中,為現今全球首座同時設有地下與地表處置設施的處置場。
處置場第一期「地下筒倉式處置設施(Underground Silo Type)」的研究調查與規劃作業始於 2006 年,隔年就以「處置設施的安全性」向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申請同業審查,並於同年獲得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MOTIE)批准通過,2008 年獲韓國核子安全與保防委員會(NSSC)頒發建設與運轉執照,2013 年完成處置筒倉的施工工程,2014 年 1 月完成第一期所有建設工程,並於去年 7 月中移入第一批中低放廢棄物,8 月底舉行開幕儀式,正式開始運轉。
該座地下筒倉式處置設施建於海平面個豎井以及 6 個處置筒倉所組成。兩條長約 2 公里、寬 8 公尺、高 7.5 公尺的坑道分別為用於輸送建造設備及材料的「建造坑道(Construction Tunnel)」,以及用於運送桶裝式放射性廢棄物的「運轉坑道(Operating Tunnel,位於筒倉上方的後半段為置入坑道)」;豎井則為工作人員的出入口;6 座直徑約 25 公尺、高 50 公尺的直立式處置筒倉(Silo),側壁均以 60 公分厚的鋼筋混凝土襯砌,總共可容納 10 萬桶(200 升 / 桶)的放射性廢棄物。下 80-130 公尺處,主要由兩條坑道、一個豎井以及 6 個處置筒倉所組成。兩條長約 2 公里、寬 8 公尺、高 7.5 公尺的坑道分別為用於輸送建造設備及材料的「建造坑道(Construction Tunnel)」,以及用於運送桶裝式放射性廢棄物的「運轉坑道(Operating Tunnel,位於筒倉上方的後半段為置入坑道)」;豎井則為工作人員的出入口;6 座直徑約 25 公尺、高 50 公尺的直立式處置筒倉(Silo),側壁均以 60 公分厚的鋼筋混凝土襯砌,總共可容納 10 萬桶(200 升 / 桶)的放射性廢棄物。
由核電廠與其他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機構所產生的中低放射性廢棄物,在經過壓縮固化處理並裝入特殊的搬運容器內,暫存於各機構之後,將使用陸運或海運的方式運送至該最終處置場。除了隔壁月城核電廠產生的中低放廢棄物是以陸運的方式抵達處置場之外,其餘各電廠以及其他單位所生產的中低放廢棄物,均是透過特殊結構的運輸船舶,以海運的方式運送至處置場。
處置倉在貯滿後將以碎石等密封材料將剩餘空間填滿(圖片來源:KORAD) |
根據接收規範,廢棄物在送達處置場後會先在檢查設施中進行檢測作業,不符合規範者必須送返回原貯存處,檢測合格者則會裝入 10 公分厚的混凝土處置容器中,以卡車沿著運轉坑道搬運至處置倉上方,再以吊車循序堆置。每座處置倉貯滿後將使用碎石等密封材料填滿其空隙,待所有處置窖均貯滿即以混凝土封閉兩條坑道入口,進行長期監管。
與處置場第一期不同,仍在建設當中的第二期,是位於地表的庫房式處置場,大小超過 7 萬平方公尺,可放置多個長 20 公尺、寬 20 公尺、高 10.5 公尺、厚度 0.6 公尺的混凝土盒狀庫房,總共可容納 12.5 萬桶放射性廢棄物。庫房上方遮蓋物為可移動式的屋頂,待每座庫房貯滿後將會灌入泥漿或碎石,來填滿剩下的空隙。在未封閉前,庫房上方則會架設高架式起重機來堆置廢棄物桶,處置場工程預計 2019 年完成。
待處置場第二期完工後,韓國將對中低放廢棄物做出更詳細的分類,分成中放射性廢棄物(ILW)、低放射性廢棄物(LLW)以及極低放射性廢棄物(VLLW),並根據其放射性程度來選擇最終處置的方法。深層地質最終處置場可存放所有放射性種類的廢棄物(包含用過核燃料)。中低放廢棄物處置場第一期的地下筒倉式處置場可放置中、低、極低放廢棄物,第二期的地表庫房式處置場僅可存放低、極低放廢棄物。
除了處置場第一、第二期之外,月城中低放廢棄物處置場還有多個位於地面的輔助性核子設施,主要為接收與臨時貯存廠房、放射性廢棄物處理廠房、液狀放射性廢棄物處理廠房、電力供應廠房、設備與維護廠房、監控中心、環境研究實驗室等建築。
在月城中低放廢棄物處置場中唯一公開供民眾參觀、不屬於限制性區域的「Nuri 公園」,有以自然科學為主題建立的KORADIUM 遊客中心,還有包含露天表演劇場以及數個不同主題公園等,是一座可供教育、表演藝術、休閒方面多元化使用的複合性設施。
選址過程多舛
韓國中低放廢棄物處置場自 1986 年開始其選址程序,曾以蔚珍(Ulchin)、盈德(Yeongdeok)、安眠島(Anmyundo)、高城(Kochang)、掘業島(Gulupdo)等地方作為候選場址,一直到 2005 年最終場址確立前將近 20 年的時間,共經歷了 9 次選址失敗,最後一次為 2003 年 7 月的蝟島(Wido-Island),連韓國 KORAD 研究員在介紹時,都以「慘痛(Painful)」這個字來形容其過去的選址過程。
在那之後,韓國開始檢討以往失敗的原因,除了民眾對處置設施存有安全顧慮之外,處置場的計畫執行過程並不夠透明,在社會上缺乏共識,民眾也不信任政府,導致 9 次的選址,不是沒有地方政府回應,就是遭到當地居民或環團的反對,均以失敗收場。
因此,當時的知識經濟部(今為產業通商資源部)隨即在 2004 年公布新的選址程序,除了承諾不會在中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建設用過核燃料中期貯存場之外,知識經濟部以及韓國水力核能電力公司(KHNP)積極採取各種方式與民眾溝通,設法增加居民對處置場的接受度。
另外,為了確保選址過程的透明及公平性,知識經濟部在 2005 年 3 月中,集合了17 位來自各領域的民間專家,成立了「選址委員會」,負責監督整個選址的過程,並在 3 月底通過「中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設施所在區域之特別法條」,法條內容包含了提供將近 3 千億韓元(約 100 億新台幣)的特別財務補助、依廢棄物入場的數量來計算當地居民的回饋金、採用強制地方公投來加強當地民眾的參與以及了解程度,並將韓國水力及核能電力公司總部遷移至處置場所在地,成功宣導溝通,取得民眾信任,以致中低放廢棄物處置場的設置不再是受人民唾棄、避之唯恐不及的燙手山芋。
而第 10 次的選址—2005 年 8 月 31 日,共有 4 個地方政府提出設置處置場申請,分別是慶州、群山(Gunsan), 浦頂(Pohang)、盈德,在同年 11 月初舉行的地方居民投票當中,全部地區的贊成率均超過 6 成,反映出當地居民對政府以及處置場設施的信心,慶州更以將近 9 成的贊成率排名第一,被選為中低放廢棄物處置場最終場址。
除了在民眾方面所下的功夫,韓國政府在內部也做了不少改善,像是強化政府各部門間的合作,提高執行效率、在開始選址程序前需先對場址進行足夠的研究調查、選址過程必須公正公開、成立相關策略制定系統等等,都是韓國政府致力於推動中低放廢棄物處置場設施建設,所做出的內部改善。
韓國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局
由於韓國於 2008 年通過的「放射性廢棄物管理法規」,政府在 2009 年 1 月成立了放射性廢棄物專責管理機構—KORAD,前身為韓國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公司(KoreaRadioactive Waste Management Corporation, KRMC),隸屬於產業通商資源部,負責國內所有放射性廢棄物的管理,因內容還包含了放射性廢棄物於運輸、貯存、處置方面的研發,KORAD 在大田(Daejeon)設有研究所,或許是為了方便監管處置場設施, KORAD 也一同將總部設於慶州,至於資金管理中心則是位於首都首爾。
在韓國核工業界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的 KORAD,期望能以獨立組織的身分,提高國內放射性廢棄物管理的安全、專業以及透明程度,建立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放射性廢棄物管理體系。
結語
韓國在推動「中低放廢棄物最終處置計畫」的過程當中,耗費了將近 20 年的時間在選址上面,但在 2005 年確定慶州為最終場址後的 3 年內,就完成了處置場的系統規劃設計、安全分析、通過審核以及獲得建設執照,除了國內核電廠中的貯存空間已接近飽和,有時間上的壓力之外,在預選場址時就已進行詳細的地質調查,掌握關鍵因素,以及提早展開處置場的規劃設計(約 1990年前後就已開始,但因當時還未選出廠址地點,不能確定場址適合建設地下筒倉還是地表處置場,因此只能雙管齊下,並分別於1993 與 1999 年完成地下筒倉與地表處置場的概念設計)等,都是韓國為什麼能以如此驚人的速度,建立中低放廢棄物處置場的主要原因。
資料來源:
1. KORAD, “Korea Radioactive Waste Agency Brochure”, February 2015
2. KORAD, “New Korean LILW Repository
– Current Statues of Radioactive Waste Management in Korea”, February 2015
3. KORAD, “Radioactive Waste Management in Korea”, November 2015
4. NEA, “Radioactive Waste Management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2014
5. NEA, “Radioactive Waste Management Programmes in OECD/NEA Member Countries - Korea”, 2016
6.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放射性物料管理局 , “赴韓國水力核能電力公司研討低放處置技術、參訪核能工程與技術機構及慶州低放處置場址”, January 2009
本文出自核能簡訊 160 期 2016.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