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核電科技的福祉與風險

 文•林基興

        美國歷史學家摩里斯(Ian Morris),在《為何目前西方主宰》書中,比較社會的發展,其第一項指標,就是能量的取用,例如, 1840 年,英國已知開發應用化石能源,發展出蒸汽機等動機力取代人力;能將戰艦送往東方,繼而打敗中國。就如美國人類學家懷特(Leslie White)主張衡量演化的程度,就是取用能量的功力。

鐘樓怪人的啟示

        1831 年,法國文學家雨果(Victor Hugo),出書《鐘樓怪人》,故事的場景在巴黎聖母院,描述該院醜陋駝背敲鐘人與吉卜賽少女的故事。巴黎市民厭惡他的醜陋,害怕他的力量。

        他的大頭布滿紅頭髮;他的肩膀之間是一個巨大的駝背,其腳巨大、雙手可怕。然而,所有的畸形下,實在是可怕的外觀…

「這是敲鐘人卡西莫多,所有的孕婦要小心!」學生喊道。
「噢,那猙獰的猿人!…其邪惡如其醜陋…它是魔鬼。」婦女掩藏他們的臉。
        ──《鐘樓怪人》 

        隨著故事情節的開展,敲鐘人卡西莫多對吉普賽少女表現出自然的溫和與仁慈。但一般人只「以貌取人」,認為他醜陋就是可怕,並沒實際瞭解他,直到最後,他盡力挽救少女的生命。

        英國牛津大學物理教授頁里森(Wade Allison)指出,上述文藝故事就如描繪公眾對輻射的印象,就像卡西莫多被視為醜陋、有力、危險。因其外表,讓人產生幾乎相同的恐懼和排斥反應。

        我們需要認清,對於科技,「認知」未必等同「現實」;同樣地,「事實」可能異於「意見」。

自然界本就有核反應爐

        大自然在 20 億年前就已經建造出核反應爐;然而,人類在 1950 年代才發展出核電。

        1972 年,法國國家科學院接到報告:法國某工廠從非洲中部的加彭共和國進口鈾 235礦石,其含鈾量比一般礦石含量的 0.7%,還少 0.3%,顯示此原料已被使用過。科學家尋找濃度變低的原因,最後,在當地找到天然核反應爐。

        鈾 235 在自然鈾礦的濃度為 0.7%,一般的核分裂反應爐使用的鈾燃料是將挖掘的鈾,提純為濃度 3.5%,再以普通水當中子緩和劑,以便維持穩定的核連鎖反應。放射性元素會自然衰變,濃度一直變低。但在 20 億年前,鈾235 的濃度就是 3.5%。因此,自然界就存在這些濃縮鈾燃料與水,在適宜情況下,類似今天的核反應就可能自然發生。證據顯示,確實曾發生過,就在加彭的歐克陸(Oklo),自然發生並持續了百萬年,在此期間平均輸出功率為 100 瓩。反應熱蒸發了水,缺水(中子緩和劑)後,反應自然停止;等到聚集的自然水補足後,又繼續核反應;週而復始,直到用完適宜濃度的鈾 235。

        科學家研究後發現,丟失的鈾 235 是在天然核反應爐中消耗掉的,而反應後的核分裂產物,例如,殘餘的鈾燃料和核分裂產物,在原地安靜地躺了 20 億年,並沒到處亂跑。

        由於加彭反應爐這麼穩定,在這麼長的時間中運作,並已保存了 20 億年,探究這些獨特的天然反應爐,有助於相關的人為核能設施和放射性廢棄物儲存。似乎,大自然深諳操作核反應爐之道。──〈天然核反應爐〉,《科學美國人》,2011 年 7 月

        科學家在歐克陸發現了 16 處已停止核反應的古反應爐遺址;後來在南方 30 公里,另發現 1 處。

        因為自然衰減,當前的鈾 235 含量繼續變少,後人若想利用,則需費勁提純。

輻射恐慌源自無知

        1977 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雅蘿(Rosalyn Yalow)表示,一些活躍份子鼓吹輻射恐慌,結果,婦女不敢去作乳房 X 光檢查,即使它是早期偵測最敏銳的方法,而乳房癌是婦女死於癌症的首犯。另外,紐約某民代提案禁止「所有放射性」物質經過;如此則大家都不可過,因人體均有放射性,甚至路也不可以舖,因鋪路材料就有放射性。雅蘿強調,若要科學(而非愚昧)引導人生,實在需要了解「無害、可忽略的放射性」的觀念。

        除了中子,使用輻射並不會使物質具有放射性。這是輻射與核子安全最重要且讓人放心的事,在考慮使用諸如輻射照射食物或消毒醫院供應品時,我們需要瞭解此科學知識,而非擔心輻射照射導致食物或醫院用品產生放射性。放射性有個重要的安全特性,而為化學火與生物媒介物所無,那就是放射性不會「傳遞」。物體可「著」火而擴散,造成大火災,生物疾病可經由感染而繁衍擴散;但放射性只會被輸送,不會被傳染,在其「生命期」中只會減少。

        美國工程院院士與輻射效應專家科恩(Bernard Cohen)指出,在人體的健康效應上,輻射 1 毫西弗約等同 20 公克酒精,也約等同 40 杯咖啡。咖啡因的「半數致死劑量」(LD50)為每公斤 192 毫克(老鼠)。1970年代,美國反核最力的活躍份子納德(Ralph Nader),宣稱鈽為「人類所知最毒物質,因1 英鎊鈽殺死 80 億人」。科恩回應:「納德吃下多少咖啡因,科恩就吃下多少鈽」,納德才悻然閉嘴。

        瑞士醫生也是植物學家的帕拉賽瑟斯(Paracelsus)的名言:「萬物均有毒,關鍵在劑量;其多寡即成毒物或療劑之分」,仍為現今毒物學的中心思維。例如,肉毒桿菌在高劑量時致人於死,但在低劑量時為「美容聖品」,可除皺紋。

        2006 年,法國國家科學院與醫學學院發表聯合報告:1. 流行病學並無證據顯示,劑量在 100 毫西弗以下,會讓人額外致癌。2. 實驗動物資料並無證據顯示,劑量在 100 毫西弗以下存在致癌性效應。3. 由輻射生物學研究可知,基因體兩大保護者「修補 DNA、以細胞凋亡的方式消除細胞」,在 DNA 損傷時發揮作用。4. 輻射安全值應可建議為:若是單一劑量則 100 毫西弗,每個月總量 100 毫西弗,一生中總曝露量 5,000 毫西弗。證據顯示,在85 歲前,若工作人員曾曝露於低劑量輻射中,其癌症死亡率就少 15-20%,顯示低劑量輻射劑量似乎是有益的。

不解科技者引起的恐慌

        2014 年 2 月,因害怕輻射者告狀,監委不滿衛福部管制標準太寬鬆而讓日本輻射食品進口,沿用告狀者的宣稱,韓國將放射性元素銫汙染標準縮緊至每公斤 100 貝克,而我國仍每公斤 370 貝克。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是每公斤 1,000 貝克。

        2011 年 7 月,福島事故後 4 個月,日本政府受到害怕輻射者的壓力,設限「食物輻射劑量每公斤 500 貝克」。但即使每天吃此劑量的食物,連吃 4 個月,結果其輻射風險仍少於一次電腦斷層掃描的劑量。不解科學的民眾仍繼續施壓,2012 年 4 月,日本更嚴縮管制為每公斤 100 貝克。結果導致許多食物浪費與銷毀、物價上揚、外地居民歧視等社會災難。

        2013 年,民眾投書媒體說,無論劑量高低均應立即銷毀。但所有的自然蔬果等動植物、每人體內均存在自然輻射。照此說法,就要銷毀所有的食物。隔月,又有網路文章說,日本不賣超過每公斤20貝克的輻射汙染食品,而已轉進台灣人的肚子。該文作者知道每根香蕉(約 0.2 公斤重,含天然放射物質鉀 40)所含輻射劑量約 15 貝克嗎?

        福島事故後,許多人擔心吸入銫 137(半衰期 28.8 年),但即使車諾比事故後,也無人因此導致死亡的案例。任何事故導致體內輻射劑量千倍於福島所測量到的,才可能具有令人信服的風險,亦即,超過幾百萬貝克,此種事故確曾發生於巴西中部最大城戈亞尼亞(Goiânia)。

        1987 年,有劑量強度為 20 兆貝克的醫療用銫 137 射源被偷走且容器被打開,輻射外洩。它發出誘人的藍光,孩子拿來塗抹身上,家裡到處塗抹,又邀鄰居來觀賞。最後,249人受污染,其中 4 人死於急性輻射症候群,包括一位體內劑量 10 億貝克的女孩。另有 28人嚴重灼傷需要手術。一位婦人當時懷孕,受到劑量 20 萬貝克,後來生下小孩;另一婦人受到劑量 3 億貝克,而在 3 年 8 個月後也懷孕生下小孩,結果這 2 小孩均正常。25 年後(2012 年),與此污染相關的癌症數目為 0。

        2013 年某週刊聳動地報導〈恐怖!輻射魚早上了你家餐桌〉,宣稱日本不要的輻射魚進了你肚內;食藥署只得在官網澄清「福島事故以來,所有日本進口食品均合格」,但讀者會去官網求證嗎?大概只會恐慌相傳。隔幾天,某報社論〈對日本農水產輻射防線寧過勿不及〉,引述該週刊文容,宣稱「符合標準不代表安全」。這就類似「無論劑量高低均應立即銷毀」的恐慌心態,說「符合標準不代表安全」,實在藐視公權力與全球科學研究結果。

核電廠是可控制的

        美國海軍核動力之父李高佛(Hyman Rickover),受邀在國會作證,為何三哩島核電廠發生事故,但海軍核子設施從無事故?1950 年代,他告訴海軍夥伴:「我有個兒子,我愛他,我要操作的機器均安全,而樂見他操作,這是我的基本規則。」相對地,冷戰時期,蘇聯出現 14 次已知的海軍核子事故。核能是可控制的,只要慎重,就可不出事。

        核電安全是可以控制的,放射性廢棄物是可以處理的。── 朱棣文,美國前能源部長, 1997 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朱前能源部長這番支持核電的說法,代表美國政府和美國主流民意對核電的認知,因此 1979 年三哩島 2 號機核子事故後,美國仍繼續使用核電,甚至,三哩島 1 號機仍持續運轉,又在 2014 年,因績優而延役到 2034 年。

        美式核電廠是可控制的,全球啟用 60 年來,無一人因其輻射而死亡即是證明。其他工業或能源業有如此優良紀錄嗎?

        因應福島事故,國外來台的協助,除了世界核能發電協會、歐盟規範壓力測試等,還包括全球傑出華人蔡維綱(曾任美國最大核電公司 Exelon Nuclear 核安部門經理)、呂鴻薇(美國電力研究院科技創新副總,領導福島事故評估計畫)。即使非常不可能地,所有防護均失效時,核電廠就採取「斷然處置」,亦即「棄廠」,可有效解決類似福島事故。這是台電研發的成果,受到全球稱讚:2016 年 4 月,全球「壓水式反應爐業主組織(PWROG)」為台電的斷然處置背書;2016 年 5 月,《國際核子工程》期刊也加以肯定。但遺憾地,我國民眾無知,只會嘲諷。

        我國核電建設與管制作業均比照美國,美國已將 99 座核能機組中的 81 座延役 20 年;我國核一、二、三廠卻遭批「老舊」、核四廠被指「拼裝」。看樣子,國家的強弱在於國民的素質。

民眾不需作繭自縛

        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從宇宙射線到蔬果、土地、建材、你我身上,到處都是輻射;另外,國家也需要核醫藥、非破壞性檢驗等醫農工應用輻射的研究。

        現有民眾要求立法防制「通訊設備、高壓電線等」,因產生非游離輻射,可能有健康影響;但通訊與電線等產生的非游離輻射,並無核能輻射效應。

        對岸福建省的福清核電廠,離苗栗僅 164公里,旁邊寧德核電廠離北台灣也僅 200 公里,約如台中距離台北。唯有對輻射有正確的認知,才不會一味的恐慌而作繭自縛。

(本文作者為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研究員)

        本文出自核能簡訊 164 期 2017.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