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振乾
最近日本的「核災後食品」正是熱門話題,有一位台電同仁問我:「核能事故時有可能會釋出鍶 90,它的毒性很強,福島事故有釋出嗎?」我答以「即使有,量也甚少,否則媒體早就藉此大作文章了。」其實答案在中川惠一醫師的《放射線醫師談曝露與致癌之真實》一書中就有了,近日重讀此書,發現答案,乃與各位分享。
中川惠一副教授是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院的輻射醫療專家,從事輻射醫療已經有約 30 年的臨床經驗,最有資格談這問題。因為他的研究團隊在福島事故後就進駐福島縣飯館村,協助飯館村的菅野典雄村長做出安養院入院者不需要避難的決策,這是一個正確判斷。
中川惠一副教授也擔任東大附設醫院安寧診療部的部長,看到事故後有關輻射傷害的謠言滿天飛,因此提筆著作此書,以正視聽。台電也曾於 2016 年 5 月 31 日舉辦「知輻惜福—福島真相」論壇,邀請他做專題演講。
鍶 90 在化學上是跟鉀相似的物質,如被攝取入體內,會蓄積於骨頭內。攝取量多的時候得到血癌(白血病)或是骨癌的危險性會增加。
鍶 90 主要蓄積於魚骨或是內臟裡,會透過食物進入體內。如被人骨吸收,到排出體外需要 3-7 年的時間。
2011 年 10 月,在距離福島第一核電廠250 公里的橫濱市,某一棟公寓的屋頂檢測到鍶 90,而成為熱門話題。鍶 90 的半衰期是 28.8 年,劑量是每一公斤 195 貝克。通常檢測出銫的地方也會檢測出數量非常少的鍶90。因為量少,對於人體的影響趨近於零。
2011 年 11 月,日本文部科學省將在橫濱市採樣的堆積物詳細分析的結果,發表結論說,這些鍶 90 並不是福島事故後新沉積的,而是很久以前就存在於環境中。1960年代,歐美與舊蘇聯以及中國,競相做大氣圈內核武器實驗,這時有大量的鈽與鍶 90 被釋出,籠罩全球。
由於核武器實驗,噴發到成層圈的鈽慢慢下降到地表,50 年前的量是現在的 5,000倍,這與福島事故所釋出的量相比,極為龐大。因此大氣圈內核武器實驗實在是罪惡深重的一件事。文部省認為這次在橫濱市檢出的鍶90,應該是屬於過去的大氣圈內核武器實驗的沉降物(fallout)1。
瞭解「歐洲輻射風險委員會」
歐洲輻射風險委員會(ECRR)是對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的風險評估反彈、在1997 年成立的組織,總部設於比利時,創會會長是阿立斯史提瓦特的英國人。它公布獨立的 ECRR 模式,其特徵為高估體內曝露的危險性。
這個名稱類似官方機構的團體,曾經發表「未來將有 417,000 人會因福島事故的影響罹患癌症死亡」的預測,這並不能稱為是有根據的預測。
此外,輻射與甲狀腺癌、白血病(血癌)之間沒有直接的關連性,卻和其他的固形癌相關,這一結論並不符合經世界公認的車諾比事故及原子彈對受害者健康影響的研究結果。
日本山下俊一教授 * 讀了 ECRR 引用的這篇論文,其中並沒有其他的科學家會認為是有根據的論點,山下俊一教授認為這是 ECRR 的問題所在。他請教了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專家們,大家都「不予評論(no comments)」2。
澄清 ECRR 的錯誤
中川惠一醫師認為,銫是接近鉀的「鹼性金屬」,進入體內,會與鉀一樣,大致平均的分布到全身的細胞裡。這在福島縣內野生、安樂死的牛的分析中獲得確認。
銫在體內幾乎均勻的分布所產生的輻射,形成體內曝露,因此不會集中於某一臟器,而是與體外曝露相同,幾乎是全身平均曝露。因此體內曝露與體外曝露沒有什麼差異。
談到1毫西弗的曝露,不論是體內曝露或是體外曝露對於人體的影響是一樣的。但是ECRR 有部分學者主張「體內曝露比體外曝露危險600倍」3,引起民眾恐懼的情緒。
不過,人類對於將有害物質攝取入體內在心理上總是感到不安。最近還有狂牛症的問題,而「痛痛症」則是透過食物鍊將重金屬攝取入體內而引起的,因此「食安」的問題會成為焦點。對於體內曝露的過度不安其來有自,但是放射性物質與重金屬不同,它會藉著排泄與代謝排出體外,同時輻射也會隨著時間減弱。
福島縣的體內曝露量4
由銫引起的體內曝露量,到2011年9月底,檢查過的福島縣民 4,463 人,有 2 位大約3 毫西弗,這是最大數值。其他有8人是2毫西弗,6 位是 1毫西弗,剩下的 4,447 人則是未滿 1 毫西弗。科學上來說,100毫西弗以下是不會增加癌症的。而 ICRP(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則在報告書上明言「10毫西弗是不會增加癌症」的。
註: 山下俊一,1952 年生,長崎大學醫學院畢業。曾任長崎大學醫學研究所醫齒藥學綜合研究部長。現任日本甲狀腺學會理事長,福島縣立醫科大學副校長,長崎大學醫學院研究所教授。
資料來源:
1. 中川惠一,《放射線醫師談暴露與致癌之真實》p.22
2. 小島正美,《盡是誤解的輻射新聞 》
p. 199~p.203
3. 中川惠一,《放射線醫師談暴露與致癌之真實》p.186
4. 中川惠一,《放射線醫師談暴露與致癌之真實》p.149
本文出自核能簡訊 164 期 2017.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