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5日 星期五

擔心房地產損失與美國撤僑

 文.林基興

        2014年12月10日,《天下》雜誌登文〈反核最大諷刺!離中台灣最近的核電廠,不在台灣〉:如果你住在中台灣,有很大機會,離你家最近的核電廠,不是北邊的核一、核二、核四,也不是南邊的核三,而是西邊中國福建省的福清核電廠,它與台灣本島最近點(苗栗海邊)僅164公里。福建北邊另一個寧德核電廠,是中國第一座蓋在海島上的核電廠,距離北台灣也僅200公里。這兩個核電廠合計達1,200萬瓩規模,約4個核四廠大小。

        國際上反核最著名的,當屬「綠色和平」組織,2006年,該組織開山祖師之一的摩爾(Patrick Moore,1986年離開該組織),在美國《華盛頓郵報》為文〈使用核能:環保者講清楚〉指出,「反核最力的綠色和平組織與各國綠黨等,既不環保又不合科學精神,如此保護地球真是匪夷所思。」國內一些金融房地業等金主以為若有核電廠事故,就會到處污染,因而房地產價會下跌、美國撤僑。 

媒體渲染、民眾害怕輻射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柯恩指出,電視等媒體一再誇大輻射的風險,民眾經常聽到危害故事,就會下意識地擔心輻射。他統計美國媒體的報導,在1974-1978年間(三哩島事故之前),車禍新聞120則(50,000人死亡)、產業事故新聞50則(12,000人死亡);以上的新聞則數和死亡人數大約成正比例。至於輻射呢?200則新聞(0人死亡)。因為意外事故,美國每天平均約300人死亡、3,000人受傷,但比起輻射,還是沒受到重視。

        1976年,美國肯塔基州有處放射性廢棄物處理場洩露出些微輻射,低於1微西弗,引發媒體大肆渲染,例如,報紙《華盛頓星報》報導:「放射性廢料污染全國的空氣」。結果,美國能源研發署(能源部的前身)署長在國會提預算時,前25分鐘花在解釋該事件;在國會中,主掌核能管制的議員說該事件為「世紀難題」;科恩請他想想,國會員工受到國會大廈建材花崗岩中的輻射量,遠大於該處居民所受的量,這位議員才悻悻然閉嘴。

        其實媒體並不那麼想知道科學家的意見,它們要的是能引起觀眾有興趣的故事,因此,輻射危機聳動的故事正中下懷。我國媒體刊出〈只要核子、不要孩子〉文章,將核能發電簡化成不要後代;電視名嘴把輻射形容得像世紀巨毒,把風險無限擴大,好像只要碰到輻射,就必死無疑。弄得人人自危,爭相搶購碘片、食鹽或海帶等含碘食物,引發搶鹽潮。其實,碘鹽不是輻射解藥,吃多了會中毒,會造成甲狀腺亢進、低下、心臟衰竭等疾病。

輻射恐慌到處喊

        2013年底,國際媒體報導「救援福島核災,美航母服役人員受核汙染」,說美國航空母艦「雷根號」與其姊妹艦反潛航母「埃塞克斯號」,到福島核電廠附近海域救援,被告知不會受到輻射汙染。結果沒想到竟是東京電力公司蓄意隱瞞,因輻射外洩早已相當嚴重,大量汙染物流入大海,但艦上軍人全不知情,還喝艦上的水或拿來煮食和洗澡。後來陸續有51位軍人罹患癌症,於是,聯合採取集體訴訟,告東京電力公司當時隱瞞真相,害了他們。

        但實情是,2012年8月美國軍人告狀,結果已在11月26日被美國聖地牙哥法官駁回訴訟。另外,軍人亦非罹患癌症(短短1年多的極低劑量,不可能產出癌症)。包括雷根號等,所有美國核子動力船隻,均布滿輻射監測儀器,若出現輻射污染,將難逃其法眼。2011年3月14日福島3號機爆炸,雷根號人員測得背景輻射劑量上升,此時該艦距離海岸160公里。既知輻射劑量增加後,該艦即離開該地區。幾位直昇機組員受到輕微輻射,但均在安全範圍內。美國海軍發言人雷爾遜(Greg Raelson)指出,即使在最壞情況下,雷根號人員受到來自福島的輻射曝露量,比起美國一般民眾受到太陽、岩石和土壤等的自然背景輻射,連1/4也不到。

誰讓我們對立?

        1972年,為存放低放射性廢棄物,專家學者評估全國廢棄礦坑、高山島嶼等,確認蘭嶼龍門地區「5公里內無人居住、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可海上運輸安全可靠」等優點。該場建構包括以厚鋼筋混凝土窖作為基礎建築,襯以極佳吸水阻絕與核種吸附能力的黏土族礦物(膨潤土等)。即使強烈地震導致壕溝毀壞,放射性物質外釋進入環境,居民所受的輻射劑量(每年0.0024毫西弗)遠低於安全劑量1毫西弗。蘭嶼全島設有54個輻射偵測站,定期採取島上水樣、土壤、岸沙、農畜與海產試樣,一直以來,劑量率均在環境背景變動範圍內。長期居住場內的台電員工,每年體檢均無任何輻射傷害。有個管理員廖天淙,1982年起進駐,宿舍離貯物15公尺,被戲稱為「抱著放射性廢棄物桶睡覺的人」,健康的他笑稱自己是活標本。

        2002年,《新台灣新聞周刊》專訪呂秀蓮副總統,她說:「5月31日我會去蘭嶼過夜,去年看過後,我認為放射性廢棄物場沒有問題,是有些政客每年就要去挑它一下,所以我這次去就要住在核廢場旁邊,表示我跟它們在一起。 」她告訴記者,目前沒有明確科學根據可證明放射性廢棄物對人體及生態的危害,蘭嶼並無輻射污染。

權衡風險與利益

        人類福祉很大一部分來自放射性同位素和核分裂物質在醫學、工業、科學研究和動力生產等方面的應用。然而,實現這些目標必然會使人們在使用這些輻射源時受到輻射曝露。因為任何輻射曝露包含了對個人的某些風險,所以允許的曝露量對所達到的結果來說應當是值得的。因此,原則上,輻射防護的目標是權衡人類在其中承擔的風險與獲得的利益,並折衷處置。但民眾認為非常繁複的安全作法,表示潛在危險非常大,導致民眾更擔心,結果輻射安全成為「惡性循環」,防護越多,民眾越擔心,要求更多保護。

        團體生活的優點就是大家分攤「 風險」,國家社會需垃圾掩埋或焚化場、煉油廠與加油站、墳墓、監獄、機場等,不是設在我家旁就是在你家旁,我可大聲抗爭而推到你家旁嗎?附近居民的正確心態不是「受害者之姿」,而是「服務他人」。因為核能事故而遷移居民,確是不便,但近代工程諸如建設高速公路、毒氣外洩,也會導致遷居與不便。比起其他災禍,火災或化學毒物呢?輻射會衰減,化學物質不會。

        社會百態,有些人的風險意識低,另些人則高,就像有些人喜歡賽車、攀岩、衝浪等讓一般人害怕的事。許多人對黑暗、火產生恐懼反應,這些恐懼源於人類在原始社會野外生活的狀態,是人類適應大自然的本能反應。因此,恐懼助益人類不斷演化,但也妨礙人的演化,因為會成為人生的控制因子,將人的心力耗費在認為「威脅」的項目上。

化石能源導致嚴重的空氣污染

        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全球空氣污染數據,小於10微米(PM10)的懸浮粒子會導致嚴重呼吸道問題,該組織的建議濃度上限為每立方公尺25微克,其主要來源為發電廠、汽車排煙、工業化排放的硫和氮等;全球一年有134萬人因空污早逝。

        2014年3月,加拿大醫師保護環境協會執行主任霍曼(Gideon Forman)指出,燃煤釋放鎘、砷、鉛、汞、戴奧辛、 喃(有機物質)等致癌物、神經毒素、環境賀爾蒙,因此,加拿大醫師支持關掉燃煤電廠。

        2012年,美國肺臟學會指出,美國燃煤電廠每年釋放84種有毒空氣污染物,包括酸性氣體(為全美排放量的76 %)、汞(超過全美4成)、苯、戴奧辛、甲醛、砷、多環芳香化合物、放射性鐳與鈾等。

美國需要從日本撤僑嗎?

        美僑主要在東京,福島事故後,東京地區輻射劑量幾乎沒增加(接近天然背景),怎會需要撤僑呢?

        有趣的是,看似不相關的「美國擔心福島事故而撤僑」與「關閉美國雅卡山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卻因兩案主事者的關係而互相牽扯。

        先談放射性廢棄物儲存場。美國國會於1982年通過放射性廢棄物政策法案。1983年,能源部在6個州選了9個地點作評估,放射性廢棄物處置場必須具備下列條件:離人口稠密的城市遠、氣候乾燥、地下水源低、沒有火山或地質斷層、沒有地震紀錄。

        1984年,美國能源部選出3處,分別位於德州、華盛頓州、內華達州,但因研究分析費用龐大,每處超過10億美元,國會因此決定只挑1處場址進行。當時眾議長為德州籍的萊特(Jim Wright) ,而眾議院多數黨領袖佛利( T o m Foley)為華盛頓州籍,在2人運作下,決定挑選內華達州雅卡(Yucca)山。當時內華達州在國會政治運作中,似乎處於毫無招架之地。

        1987年國會通過放射性廢棄物政策修正法案,又被稱為「惡整內華達州法案」("Screw Nevada" bill),該法案決定內華達州雅卡山為放射性廢棄物永久處置場址,禁止能源部再做其他候選地點的研究,也取消在東部選取一處為第二永久處置場址的決定。這引起內華達州州民與政治人物不悅,該州自認州內無一核電廠,為何要將全美放射性廢棄物運至該州貯存。於是內華達州在1989年通過一項法律,宣布任何人或政府單位要將放射性廢棄物在該州儲存都是不合法的。

        根據1982年放射性廢棄物政策法案,內華達州長有權否決總統所批准、選定該州雅卡山為最終處置場的決定;但如果經眾院及參院表決通過總統提案,該州州長否決將無效。內華達州州長、州議會、國會議員等均表示他們將繼續抗爭,縱然聯邦眾議院及參議院表決通過雅卡山計畫,他們仍將請聯邦大法官釋憲,最後並不惜訴諸法院,將本案向聯邦法院提起上訴。

        另一政治糾紛是,雅卡山附近有印地安人保護區,印地安人認為土地是祖傳與生具有的主權之一,反對保護區被用做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美國政府一遇到「欺負弱勢原住民」字眼就只有打退堂鼓的份。

        2007年起,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為里德(Harry Reid,民主黨),來自內華達州,他曾說:「雅卡山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夭折,永遠走入歷史。 」2008年,歐巴馬(民主黨)競選總統時,向他承諾放棄雅卡山計畫。2009年,能源部長朱隸文在參議院重申,雅卡山已非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址。2011年,美國政府正式終止該計畫,但宣布終止原因為政策而非科技緣故。

        接著分析撤僑事宜。2011年3月18日福島事故後一週,美國政府開始從日本撤僑,約共3,000人到台灣。此決定的背後,美國核能管制委員會主委亞斯科(Gregory Jaczko)扮演重要的角色。他曾任參議員里德的助理(掛名顧問) ,2005年,在小布希政府擔任核管會委員。2008年,歐巴馬上台後,留他續任,由里德引導宣誓就職。2009年,獲任核管會主委。

        2011年3月,日本發生福島事故。6月,美國核管會檢察長貝爾(Hubert Bell)發表報告,指責亞斯科「技巧地」阻擋雅卡山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事宜進度。10月,核管會的其他4位委員,聯名寫信給白宮,「嚴重關切」亞斯科的作為。12月,反對黨領袖要求總統辭退亞斯科,但里德(屬於執政黨)為他辯護:「反對者關心核電業,但亞斯科關心美國人民。」

        2012年2月,美國喬治亞州南方核能公司申請增建兩機組,總共5位委員,亞斯科投下唯一的反對票,他說:「我不能同意發執照,彷彿沒發生過日本福島事故。」5月,亞斯科遞出辭呈。7月,亞斯科下台。

        2013年9月24日,亞斯科到日本「 外國記者俱樂部」演講,表示核能危險而應廢除;接著10月,在紐約參與反核座談,宣稱美國核電「玩完了」,與談者均為反核者,包括曾來台反核的前日本首相菅直人等。

        以亞斯科對核電這般不認同,難怪他會關閉美國雅卡山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也在福島事故後從日本撤僑( 使得法國也撤僑)。其宣示意義甚大,亦即,跟全世界宣稱日本危險,而重傷日本形象。

        美國反核者帶頭撤僑,現在一些國人卻跟著害怕美國撤僑。

(本文作者為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研究員)

        本文出自核能簡訊 152 期 2015.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