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部 圖/台電公司龍門發電廠
103 年 4 月 28 日,行政院召開記者會,宣布:「核四 ( 龍門發電廠 ) 一號機不施工、只安檢,安檢後封存;核四二號機全部停工」的消息,讓龍門發電廠的員工們意外又難過。記得王廠長曾在接受《源雜誌》專訪時曾表示,有信心帶領龍門的優秀同仁,肩負起開拓台灣能源的重要任務,全廠的同仁,也以電廠如期運轉為目標全力以赴。突如其來的重大政策易轍,無疑讓全體員工們士氣大挫。
文/編輯部 圖/台電公司龍門發電廠
103 年 4 月 28 日,行政院召開記者會,宣布:「核四 ( 龍門發電廠 ) 一號機不施工、只安檢,安檢後封存;核四二號機全部停工」的消息,讓龍門發電廠的員工們意外又難過。記得王廠長曾在接受《源雜誌》專訪時曾表示,有信心帶領龍門的優秀同仁,肩負起開拓台灣能源的重要任務,全廠的同仁,也以電廠如期運轉為目標全力以赴。突如其來的重大政策易轍,無疑讓全體員工們士氣大挫。
文、圖/編輯部
102年6月30日,是個風和日麗,天氣晴朗的週日,一早,龍門電廠就湧進大批人潮。他們拜訪電廠目的不是抗議,也不是施做工程,他們是龍門電廠員工及協力廠商的家人。在龍門電廠的家庭日這天,跟著親人到他們每天工作的所在,了解他們究竟在這個地方「做什麼」?
家庭日當天,龍門電廠王伯輝廠長,成了頭號解說員,為來訪的嘉賓們介紹龍門電廠,也向成為員工後盾的家屬們致謝,感謝他們對員工的體諒、照顧,讓他們能夠全心投入龍門電廠的工作,展現王廠長的感性及親和力。員工人數580人的龍門電廠,員工平均年齡38歲,平均年資10年,超過80% 的員工具有大學以上學歷。有著一群優秀的員工,要如何留住這些人才,凝聚員工的向心力?對於龍門電廠大家長而言,是個高難度的挑戰,關於龍門電廠的紛擾,自建廠初期至今尚未方休。然而,廠區外頭的風風雨雨,似乎並不影響電廠員工的工作,只見每位員工專注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完成份內的工作,細心謹慎的建立並維護龍門電廠的每個運作細節,只因龍門電廠,必須以成為供應北部地區電力的角色做足準備。
採訪、攝影/商訊文化採訪攝影團隊
協助/核能發電處、核能安全處、第一核能發電廠、第二核能發電廠、第三核能發電廠審查/台電月刊編輯小組
孫老總高瞻遠矚 臺灣核能發電起飛
電力是工業之母,早在民國43年,國家還在風雨飄搖中,時任台電總工程師的孫運璿先生考量臺灣自產能源極度缺乏,為確保能源供應,比較各項能源的優缺點後,在中國工程師學會演講「利用原子能發電的展望」,倡議我國應推動核能發電。到了民國46年,美國賓州第一座核能電廠商轉,台電後於民國53年4月,將核能列入長期電源開發計畫,民國58年於北部金山地區興建我國第一座核能發電廠。當時政府將第一核能發電廠列入十大建設計畫優先興建工程;第二、第三核能發電廠為核能發電的延伸計畫,後續列入十二大建設計畫,由此展開我國的核能新時代。
本文節選自核能議題問答集-核能安全
聽說核四工程沒有統包商負責,就像拼裝車,如何相信它是安全的?
國際上愈先進的產品,本來就會採用不同高科技廠商所擅長生產的系統做整合,核四廠雖然各個部分分別有負責的廠商,但同樣有統包商負責整合。
文 編輯室
佛斯馬克最終處置場獲地方政府同意建造
在今(2020)年 10 月 13 日的會議中,瑞典歐斯塔瑪(Östhammar)市議會以令人信服的多數,對佛斯馬克 (Forsmark)用過核子燃料最終處置場投下了贊成票。這項歷史性的決定,後續將交由瑞典政府決定這座處置場的建造。
瑞典用過核子燃料處理專責機構 SKB 公司執行長達施特(Johan Dasht)說,「歐斯塔瑪市政府做出此一決定,令人感到非常振奮,這使我們這一代瑞典人產生了放射性廢棄物,也能承擔起處理的最終責任。」
文 劉振乾
解讀 3 號機爐心熔融的經過
2011 年 3 月 12 日 12:35「爐心在冷卻狀態,此時如果電力復原,就不會發生熔融。」先整理成一張表,比較容易說明(詳見表 1)。
手動停止HPCI 的運轉,是一大敗筆 [1]
先從結論談起:只要不停掉高壓爐心冷卻系統 (HPCI),讓它維持「龜速運轉」,而同時減壓,就不會發生 3 號機的爐心崩壞、熔融與爆炸。[2]
文 劉振乾
RCIC: 反應爐隔離冷卻系統
因為 RCIC 在沸水式反應爐 (BWR) 發生事故時的冷卻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特設專節加以介紹。
使用蒸汽渦輪驅動泵浦達成冷卻目的,動力來源為反應爐的衰變熱,使用直流電源 ( 電池 ) 來控制。如圖 1 所示,採用圍阻體抑壓池 (SC) 內的積水為冷卻水,並且將反應爐所產生的蒸汽送回到抑壓池,自成一個封閉的循環迴路。此型反應爐的抑壓池水量約為 3,000 噸,是針對 8小時的停電而設計。假設 RCIC 能使用到它一半的水量蒸發出去,大致能冷卻反應爐兩天 [1]。
譯 編輯室
阿布達比達夫拉(Al Dhafrah)地區的巴拉卡(Barakah)核電廠1號機組已與電網連接,並開始向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供電。這部韓國提供的 APR1400有望在今(2020)年稍晚正式投入商業運轉,這將是盛產石油的阿拉世界正式邁入核能發電的新紀元。
文 劉振乾
從以下開始,除非另有註明,都是屬於筆者將原著融會貫通後以表列及敘述方式顯示出來的。
「中國症候群」給我們的啟示 [1]
美國三哩島事故最重要的結論:爐心熔融的原因不是來自反應爐的衰變熱,而是來自高溫鋯與水的激烈化學反應。
在三哩島事故以前,大家認為爐心熔融是發生在爐心燃料中二氧化鈾的熔點、攝氏 2,880 度這種非常高溫的時候,因此鋼製的壓力容器 ( 熔點約 1,400 度 ) 就會被輕易地熔化,接著熔融的爐心會從某個洞口落下,衰變熱就會將圍阻體的混凝土地板( 熔點約攝氏 1,600 度 ) 熔化。大家對此深信不疑,甚至有人為此而製作出電腦的解析程式,可見如何深入人心。
文 謝牧謙
前言
日本福島事故對台灣的衝撃甚大,迫使政府改變能源政策。蔡英文總統宣示「非核家園」的目標不變,並於2017年1月11日將「非核」立法,2025年亞洲將誕生第一個非核國家。然而 2018年11月與縣市長選舉同時舉行的「以核養緑~廢除非核條文」及「繼續禁止福島等5縣食品進口」的公民投票,兩者均以多數票贊成通過。政府雖然依照公民投票的結果,將「2025年達成非核」的條文廢除,仍宣示維持原來的政策不變,推動「非核家園」,且依規定日本福島生産食品今後2年仍繼續採取禁止進口措施。
文 劉振乾
前言
石川迪夫先生是日本最權威的核能安全泰斗,承蒙石川先生贈送大作《考證福島核能事故—爐心熔融與氫爆如何發生》,筆者拜讀之餘,特此介紹其中精彩內容,讓關心福島事故的人士能稍微瞭解事故發生的來龍去脈,並進一步釐清一般人的誤解。文中標題是筆者為了醒目而自創,未經石川先生過目,特此申明。
本文結構有一部分是直接從原書翻譯的,但是解讀爐心熔融與氫氣爆炸的部分是筆者將原著融會貫通後以表列方式顯示出來。因為原著共有 352 頁,不做如此處理,斷難在一兩萬字的篇幅內知其大要。
文 劉振乾
緣起
日本 311 福島核災 9 週年之際,筆者花了時間重新細細閱讀日本原子力技術協會前理事長石川迪夫博士的大作:《考證福島原子力事故爐心熔融、氫氣爆炸如何發生的 ? 》一書。
歷史上不容有「如果」的存在,雖是如此,「如果」能成立的話,就會有很多意外的發展。因此根據石川博士的大作,找出福島事故中的幾個「if」,盼能釐清事故的本質,也讓大家更清楚核能發電為什麼安全。由於石川迪夫博士是 1990 年代就認識的老朋友,他允諾筆者可以自由使用 ( 翻譯引用 ) 他的著作,在此向石川博士申致最大的謝意。
譯 編輯室
50 年前的驚世壯舉
1969 年 7 月 21 日,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成功登陸月球,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他和另一位太空人奧爾德林(Buzz Aldrin)在月球表面進行了一系列科學實驗,其中一些實驗是運用放射性同位素加熱器來保護他們,避免受到月球入夜時的酷寒影響。世界核能協會(WNA)資深溝通經理科布(Jonathan Cobb)博士介紹了核子技術在人類重大歷史事件中的特殊貢獻。
譯 朱鐵吉
2019年9月23日召開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2019 UN Climate Action Summit),所發表的報告書指出,溫室氣體排放要達成「2050年實質零成長」,核能的貢獻是絕對不能少。
聯合國氣候變化締約國會議
2015年在巴黎召開第 21 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大會(COP21)簽署了《巴黎協議》,21世紀後半時全球氣溫升高應抑制在攝氏2度以下,盡可能以不超過攝氏1.5度為目標。但是之後各國提出要在2030年達到溫室氣體削減目標是不可能達成的;加盟的各國將於2020年12 月召開會議,計畫要求減少削減目標。
譯 朱鐵吉
國際能源署 (IEA) 於2019年5月底發表「清潔能源系統與核能發電」報告書,指出:「今後先進國家若不再延長運轉現有的核電機組,和新建核電廠,核能整體設備容量將於2040年減少 1/3,二氧化碳排放則會大量增加,2050年要達成『碳中和 (Carbon neutral)』,也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大自然的吸收量達到平衡,是不可能的事情。」
譯 朱鐵吉
福島事故的教訓
福島事故的影響導致目前仍有很多居民過著避難的生活,尚無法還鄉居住。另一方面,日本各地的核電廠,均重新接受非常嚴格的日本最新制定「規制基準」審查,目前為止,僅有 9 部機組通過這項新式審查獲准重啟發電,但是與福島第一核電廠同類型的沸水式反應爐尚未能重啟運轉。
筆者金盛先生這些年來與核能發電的技術工作者維持著密切的關係,一直在思考有關福島事件的教訓以及檢討。事故發生以來,很多居民都無法回到賴以生存的地方,因此檢討疏散避難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文 編輯室
2018年底,中華民國核能學會邀請到來自韓國首爾大學核工系的朱漢奎教授,為大家演講韓國近年來有關核能的情勢,以及以核養綠公投對韓國的啟示。
韓國能源的情況
韓國雖然不是海島,但是北邊陸地與北韓相接,所以無法從陸地進口能源,所有能源皆從海上進口,實際上與海島國家極為相似。韓國能源95% 依賴海外進口,是全球第9大能源消費國,2017年的總發電量為5,540億度,人均年用電量是1.1萬度,如圖 1。韓國工業與住宅用電與世界主要國家相比相對便宜,如圖 2。
文 編輯室
研究顯示,德國的再生能源在 2018 年首次超過燃煤成為主要能源,占發電量的40%以上。此一轉變是德國能源轉型的里程碑,因為身為歐洲最大經濟體的德國,目標是到 2030 年時再生能源提供總能源的 65%。德國除了將在 2022 年之前廢除核電,最近也制定於 2038 年淘汰燃煤發電的長期計畫。
然而,綠色電力懷疑論者表示,這些數字只反映在天氣好的時候,並不能證明再生能源對於確保能源供應有所貢獻。
文 劉振乾
2011 年福島事故發生時,德國立即做了一個歷史性的重大決定,即於 2022 年關閉所有的核電廠,完全停止使用核能發電。然而事故發生至今 8 年,即使早在2015 年 8 月 11 日日本政府宣布重新啟動川內核電廠 1 號機,結束「零核狀態」,至今又陸續重啟 9 座核電機組,德國仍然孤芳自賞堅守反核陣營。關於德國為何反核,很多人都不明究理,筆者整理 3 位日本「德國通」的看法,試圖加以剖析說明。
文 編輯室
已有許多科學研究顯示,未來全球共同面對的最重大困境將是水資源匱乏,人類對水的需求越來越多,近 150 年内全球人均可飲用水量減少了 4 倍。目前全球 80 個國家中有 20 億人依靠有限的飲用水生活,地下水正快速消耗。地表淡水資源分布不均匀,全球可利用水資源的 20% 都位於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針對這種情况,人們提出了多種解决途徑,其中之一就是對海水或地表其他鹽水進行淡化處理,海水淡化已經是一個穩定且快速發展的工業。
文 張文杰
2018 年 11 月台灣來了一位很特別的國際環保人士—麥可・謝倫伯格(圖 1),用「特別」來介紹是因為他曾經反對核能;因為小時候害怕核武,長大後當他深入瞭解核能,才發現自己過去對核能的誤解有多深,最終轉為擁核人士,並曾在 TED Talks 發表《恐核如何對環境造成傷害》演講。後來他成為氣候政策專家,關注氣候變遷的問題,並成立了環境保護組織Environmental Progress,探討全球能源與環境關係,曾被《時代》雜誌評選為「環保英雄」。
文 張瑋城
鑒於執政黨推行的「非核家園」政策可能造成嚴重的空氣汙染與生態衝擊,並且為了人民有不缺電、不限電與低電價的權利,以及社會大眾有選擇能源的權利,因此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李敏院長、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與中華民國醫學物理學會理事廖彥朋,共同發起「以核養綠公投」。此次公投困難重重,主要在於經費不足、人手短缺與外在干擾,在發起人鍥而不捨的努力下,各地認同此一理念的志工們各自出錢出力,並且在克服各種困難後,終於在 2018 年 11 月 24 日當天成功的在 54.83% 的投票率之下,以5,895,560 張同意票通過此次公投。
文 張文杰
瑞典是世界上第一個決定要廢核的國家,也是唯一一個推翻廢核公投決定,並 在國際 非營利組 織「 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發表的最新減碳評比中,成為排名最高的國家,人均碳排放量只有德國的一半。瑞典這半世紀以來的能源轉型歷程值得我們深思並借鏡。
瑞典第一大電力來源是水力發電,約占總發電量的一半,因為瑞典擁有許多天然湖泊,國內擁有近 2,000 座水力發電廠,但在1998 年的《環境法典》中規定不得再度開發河流,以保護河流生態,所以未來要增加水力發電的機會不高。除了水力發電和核電外,瑞典也積極開發生質能與風能,生質能主要為燃燒樹木與垃圾來發電,反而未積極使用太陽能。
文 編輯室
核電廠的「除役」指的是,核電機組自役期中退休,至終止該部機組執照的過程。核電機組除役的內容,除了屬於前置作業的除役規劃與申請,還涵蓋了廠內放射性污染的除污、反應爐與建築物的拆解、放射性物質的移除(至合適處置地點)、用過核燃料的中期與最終貯存、恢復廠址原貌並釋出等,所需要的花費比一般工業用工廠相對高出非常多,時間也較長,參與的機構橫跨政府與地方,持有核電機組的電力公司在整個過程中均需要對管制機構負有解釋的義務,直到除役程序結束為止。
文•中川惠一
當人體曝露於放射線時,細胞核中的雙股螺旋 DNA 會產生斷裂,被放射線切斷後的DNA 會自行修復重新組合。在少量放射線(低劑量)照射下,會促使細胞的修復機能運作,抑制對健康的不良影響。但在原子彈爆炸的情形中,由於是一瞬間曝露於高劑量的放射線下,細胞來不及修復,就會危害健康。受傷無法修復的 DNA 會變成「異常的設計圖」,成為致癌的原因。
致癌的風險會依照劑量的多寡而不同,在廣島、長崎的數據中可看到,短時間曝露於放射線時,在 100-200 毫西弗劑量下,發生癌症的風險會增為 1.08 倍,這與因為抽菸等生活習慣而致癌的機率相比低得多,抽菸的致癌風險為 1.6 倍,相當於曝露在 2,000 毫西弗以上的劑量,而吸入二手菸的致癌風險則相當於50-100 毫西弗。
文•張文杰
筆者於 2017 年 11 月 24 日參加台灣電力公司舉辦的「知輻人生」國際論壇,是為讓國人瞭解日本福島核災中輻射對人們的真實影響,台電公司邀請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放射線科中川惠一教授來台演講「輻射影響真相探討」,以及邀請京都大學台灣籍醫學博士生廖彥朋先生演講「媒體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
中川醫師分享了一個小故事,他本人每個月會去福島瞭解當地居民的健康狀況並與居民對談,但他認為這樣還不夠,就讓他的放射科研究團隊中一個年輕人暫時搬到福島當地居住,實際去體驗當地居民的生活情況。過了一段時間,這位年輕人竟然要辭職,因為他愛上了一位福島當地的女性,要和她結婚,並且已經在福島當地醫院找到放射性醫療的工作。沒想到就這樣從東京到福島暫住,變成在福島落地生根。
文•編輯室
為瞭解日本福島事故發生當時,在福島第一核電廠內的事故現場,工作人員進行搶救的實況,相關應變經驗與處置方式是非常寶貴的教材,可做為我國相關領域工作人員的因應參考,核能資訊中心邀請當時的福島 50 勇士之一、現任日本東京電力公司部長的高儀省吾先生來台做第一手的見證與分享。
高儀省吾(Seigo Takagi)現任東京電力公司福島第一核電廠廢爐除污&除役公司風險溝通與公眾事務部部長。2011 年 3 月 11 日福島事故發生時,高儀部長當時擔任品保經理,正身處於事故現場。在遭遇強震、海嘯的接連襲擊、電廠全黑的狀況下進行緊急處置與搶救作業,經過不眠不休、最危急的 72 小時後,高儀部長所接受的輻射曝露的有效劑量低於50 毫西弗(mSv)。其親身經驗與處置過程堪稱是一本活教材,非常值得我國相關作業人員深入瞭解探究。
文•編輯室
核燃料循環以反應爐為中心劃分成「前段」與「後段」,前段指的是核燃料在進入反應爐前的製造過程,從鈾的開採、加工處理、轉化、濃縮至燃料元件(燃料束)的製造等;後段則指的是從反應爐卸載下來的用過核燃料的處理與處置,即用過核燃料的中期貯存,以及之後用過核燃料的再處理與放射性廢棄物的最終處置等。但是,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用過核燃料再處理這個選項,如我國等,核燃料循環也因此分成「開放式燃料循環」以及「封閉式燃料循環」。開放式燃料循環指的是核燃料在發電後不會進行再處理,而是直接進入最終處置的步驟;封閉式核燃料循環的用過核燃料則是經由短期貯存後進行再處理,將其中還可以使用的鈾與鈽提煉出來,重新製成如混合氧化燃料(MOX Fuel)等的核燃料供核電廠再次使用,並安全貯存再處理過程中所生產的分裂產物,完成核燃料的整個循環。
文•張文杰
815大停電事故簡述
106年8月15日 16:51,中油的包商巨路國際公司在進行電動閥更換作業時操作不當,導致天然氣供氣突然中斷,大潭電廠6 部機組全部因此而跳機。整體電力供應瞬間減少約 415.7 萬瓩,約占當時全台負載的11.94%,系統頻率因此瞬間快速下降。為確保全國電力系統穩定,低頻電驛(電力系統保護設備)於 16:51 自動啟動切離部分用戶,卸載約 336 萬瓩,造成全台各地多處無預警停電,影響約 154 萬戶。經低頻卸載及緊急調度抽蓄機組因應後,系統頻率於 16:58 恢復至穩態(60Hz)。
因為供電能力低於負載(用電需求),所以台電於 18:00 執行緊急分區輪流停電措施,之後依照大潭機組恢復供電情況,逐步減少輪流停電戶數,到 21:40 全面解除,影響約 438 萬戶。無預警停電和分區輪流停電影響的戶數總計約有 600 萬戶。
譯•張文杰
2017 年美洲核能學會(American Nuclear Society, ANS)的舊金山年會在 6 月 12 日的開幕式上,邀請到一位特別的來賓──麥可· 謝倫柏格(Michael Shellenberger)進行專題演講。謝倫柏格是國際知名能源與氣候環境政策專家,也是知名環保人士,曾被《時代(Time)》雜誌評選為「年度環境英雄」,十幾前和朋友們成立 Environmental Progress (EP)NGO,目前是 EP 的主席。他也曾參與電影《潘朵拉的承諾(Pandora's Promise)》的拍攝。
最近台灣也有一群年輕人跟謝倫柏格有互動,並受邀前往參加謝倫柏格在美國加州EP 總部舉辦的「核能的未來會議(Futures of Nuclear Meeting)」。會議中有來自許多國家的人,都是關心核能未來前途的夥伴。台灣年輕人並邀請謝倫柏格在今年 10 月來台演講,請關心氣候和核能的朋友拭目以待。
文•編輯室
問:台灣核電廠安全嗎?如果發生類似福島的事故,是否能夠因應?
答:如果發生類似福島的事故,我們的核電廠會比福島核電廠安全。首先,我國核電廠原本就比日本福島核電廠多了提供緊急電源和緊急水源的設施;而且在日本發生核災後,我們馬上進行核電廠安全總體檢,強化核電機組抗地震、防山洪、耐海嘯的能力,裝設了更多的設施來強化安全與應變系統,把電廠全黑(喪失電源)的狀況降至最低。此外,還要求核電廠制定「斷然處置措施」,以維護民眾安全和環境為第一優先。
文•蔡春鴻
生活中沒什麼可怕的事,只有需要被瞭解的事,現在理當多一分瞭解,才能少一分擔心害怕。——Marie Curie(居里夫人)
去年 11 月 27 日我的手機 LINE 某好友群組傳來短訊:
「好友轉傳:今天下午母校 56 年班核工系李姓學弟主動來電告知:日本核污染食物中含有鍶 90 與銫 137(半衰期 30 年),進入身體後可能會患血癌與骨癌,難以醫療。建議我一定要告誡兒女與孫輩,1. 千萬不要購食來自日本的食品與海產品;2. 不要去吃「旋轉的壽司」。我們已年老,來日不多;兒女與孫輩來日方長,得了輻射相關癌症,疾病纏身,沒完沒了,個人與家庭的幸福全完了。
我覺得李學弟就專業的觀點,本著良知懇切地告訴我,令我十分感動,除了已告知兒孫,特地轉告好友們參考。」
文•張文杰
今(2017)年初在學術界享有盛譽的《科學(science)》網頁刊登了一篇有關核子事故與輻射防護的新聞。從地表到飛機所在的幾萬公尺高空,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充滿了輻射,但是我們接受到輻射累積劑量幾乎都是用估算出來的,沒有人知道估算出來的輻射累積劑量和實際接受到的差距是多少,或許在某些輻射工作場所有規定要佩帶輻射劑量佩章加以記錄,但是從來沒有人長達一年以上,無論是工作或日常生活都帶著輻射劑量佩章,然後記錄下來的大規模實際案例。
文•林基興
美國歷史學家摩里斯(Ian Morris),在《為何目前西方主宰》書中,比較社會的發展,其第一項指標,就是能量的取用,例如, 1840 年,英國已知開發應用化石能源,發展出蒸汽機等動機力取代人力;能將戰艦送往東方,繼而打敗中國。就如美國人類學家懷特(Leslie White)主張衡量演化的程度,就是取用能量的功力。
鐘樓怪人的啟示
文•趙嘉崇
最近,瑞士公投不廢核,他們為何放聰明了?筆者認為他們自知其核電廠的安全性世界第一;話要從 10 年前說起。
2007 年,我去歐洲推廣「嚴重事故分析、或然率風險評估」的理念,專訪的地點是瑞士德廷根的貝茲瑙(Beznau)核電廠,一個小型壓水式核電廠,位在阿勒(Aar)河人工島上,自 1969 年 9 月起發電。
「你要多安全,核能就可多安全」
文•編輯室
核電廠在發電的過程中、後期都會產生放射性廢棄物,而這些廢棄物的運輸、中期貯存、最終處置以及核電廠的拆除等作業,均屬於「核能後端」的營運範疇,即發生在核電廠壽命終了以後。大多數國家為了確保屆時擁有足夠的經費來執行後端營運的工作,均採取預先收取固定費用的方式來成立所謂的「後端基金」,並妥善保管運用。本篇將簡略介紹目前我國與美、法、日、韓、瑞士以及瑞典等國家的後端基金營運概況。
文•劉振乾
最近日本的「核災後食品」正是熱門話題,有一位台電同仁問我:「核能事故時有可能會釋出鍶 90,它的毒性很強,福島事故有釋出嗎?」我答以「即使有,量也甚少,否則媒體早就藉此大作文章了。」其實答案在中川惠一醫師的《放射線醫師談曝露與致癌之真實》一書中就有了,近日重讀此書,發現答案,乃與各位分享。
文•張文杰
前陣子政府想要開放日本栃木、茨城、千葉、群馬這 4 縣的食品,但是政府過往錯誤的決策,加上有許多民眾誤解這些食品中的輻射危害人體,最終導致政府暫停舉辦公聽會並暫緩開放進口。
筆者認為主因是人民長期對輻射不了解所導致的後果,政府應該要藉此機會傳達正確的輻射知識才是上策。輻射不是不可怕,但是因為錯誤的輻射資訊所導致的錯誤或過度防護,可能比輻射本身的危害還大。
文•林基興
台東蘭嶼(意為蘭花之島),位處台灣東南外海,居民多為原住民達悟族,並在春夏季節出海捕飛魚,稱為「飛魚季」,有「飛魚的故鄉」之稱。
1974 年,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原能會)展開「蘭嶼計畫」,要在蘭嶼龍門地區設立放射性廢棄物貯存場。1981 年,蘭嶼貯存場開始運作。
文•洪國鈞
一般所說的核廢料,分成兩種:第一種是高放射性廢棄物,也就是用過核燃料,因為已經明確決定不再繼續使用而產生的廢棄物;第二種則是低放射性廢棄物,也就是除了高放射性廢棄物以外的放射性廢棄物的總稱。前者通常來講,放射性較強、放射性元素的成分也比較複雜外,通常涉及核子武器擴散的相關議題,所以在處理上有比較多的顧慮,但並非在技術上完全無解。而更多的困境是來自於國際間對於核物料保防,也就是和禁止核子武器擴散的政治外交因素有關。以下是針對技術上處理高放射性廢棄物的方法,做一些簡要的說明:
文.張文杰
2016 年 5 月 13 日台電公司舉辦「知輻惜福-福島真相」論壇,是為讓國人了解日本福島核災的影響,邀請了東京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放射線科中川惠一醫師,以及國內兩位核子醫學專家—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劉仁賢教授與台北榮民總醫院核醫部黃文盛主任,共同探討福島事故輻射影響的真相,並思考輻射與人類生活的關係,期能傳達日本福島真實現況,消除社會大眾的疑慮。當天有許多關於日本福島核災的第一手消息與日本放射線醫學的資料,筆者在此與大家分享。
文.王琅琛
2011 年福島事故後,核能安全問題引起日本全國和世界各地的關注。福島事故的教訓是主控制室電廠操作人員未能及時處置,以阻斷事故的惡化,這也是影響事故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福島事故後台電公司立即創出「斷然處置措施」,主要目標是在發生類似事故後,主控制室電廠操作員據此迅速作出正確的決定,以避免反應爐爐心熔毀,可阻斷事故的惡化,保障電廠周邊民眾的安全。而這項斷然處置措施已經獲得世界各重要核能組織與國際期刊的肯定,正式在國際之間推廣。
文•廖彥朋
大家好,打給厚,胎嘎猴,我是「周魚民的老闆」廖彥朋,我的背景是醫學物理,過去在醫院的放射科工作,很榮幸有這個機會來跟大家聊聊核輻射到底有多恐怖。
我們就直接打開天窗說亮話,究竟被曝露多少劑量的輻射就一定會得癌症、一定會死亡?根據過去的文獻指出,一般而言,如果瞬間被曝露超過8西弗的輻射就絕對會死亡,是為「絕對致死劑量」;而依據輻射與癌症風險的線性推估,如果被超過20西弗的輻射曝露,這一生就必定會得到癌症,是為「必定罹癌劑量」。有沒有發現弔詭的地方出現了?如果我被曝露8西弗就已經會死掉了,「劑量超過20西弗就必定會得到癌症」的那件事情還有意義嗎?可見「劑量」的多寡與其相應的生物效應將決定我們該怎麼關心輻射曝露這件事。
文•張文杰
地質與斷層的調查會隨著時代和技術的進展而不斷更新資訊,當發現核電廠廠址四周有新的斷層或是斷層長度的相關資訊有更新時,核電廠也會因此來精進防震能力,例如:美國加州的迪雅布羅肯楊(Diablo Canyon)核電廠或是日本的柏崎刈羽電廠都是在發現新的斷層資料後,將防震能力往上提升的實際案例。
我國在發現新的斷層資料後,也有核電廠將防震能力往上提升。根據我國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地質調查報告,恆春斷層和山腳斷層被列為距今 1 萬至 10 萬年內曾經發生錯移第二類的活動斷層。恆春斷層在陸域部分總長約 16 公里,往北部與南部海域延伸的長度分別為 2 及 23 公里,以此估算恆春斷層總長度約為 41 公里;山腳斷層在陸域部分總長約 34 公里,海域部分還沒有精準的調查出爐,目前估算延伸的長度至少 40 公里,最多向外海延伸 80 公里至棉花峽谷,以此估算山腳斷層總長度最長為 114 公里 [1][2]。
文.編輯室
2月6日農曆小年夜凌晨,當大家都在熟睡之際,高雄美濃發生芮氏規模6.4地震,重大的災情卻出現在台南,主要是因為震波往西北傳遞,加上嘉南地區的地質較鬆軟所致。
此次震災除在台南歸仁區有2人死亡,其餘114名罹難者均於永康區的維冠金龍大樓中,是受災最為嚴重的地方。該次地震是台灣在1999年的921集集大地震後傷亡最嚴重的地震,並造成有史以來最多人因單一建築物倒塌而罹難。全國民眾在救災的新聞畫面中無不傷心悲痛,度過最難熬的一個農曆新年。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課長林祖慰表示,從地震發生到災害出現,影響有3階段,第一是震源所在地斷層破裂後震波傳遞的方向,其次是路徑,最後是「場址效應」,也就是災害所在地的地質特性。林祖慰說,地震災情也與建築物結構,及地震震波是否與建物產生共震效應有關。
譯.朱鐵吉
日本九州電力公司的川內核電廠1號和2號機獲准重啟,2號機於去(2015)年10月15日達到臨界,並於11月1日以100%的運轉功率發出89萬瓩的電力;1號機則是在去年8月11日重啟,目前已開始商轉。這是日本自2013年9月關西電力公司的大飯核電廠4號機停機以來,經過2年首次重啟核電商轉。在這期間只能使用其他方式發電,主要是重油和原油,作為火力發電的燃料來代替。自從東日本大地震以來,能源的問題已對全國貿易收支造成嚴重的影響。
文•江仁台
花費93億美元的龍門核四廠,7月起封存。7月 22 日《華爾街日報》發布〈 台灣選擇脆弱〉一文評論指出,台電恐面臨破產,走向廢核將使台灣更易遭致中國大陸脅迫,讓重要核電廠破落,也反映台灣不知事態嚴重。
核四廠反應爐是通用電氣(GE)公司設計的第七代進步型沸水式反應爐(ABWR)。金山核一廠為第四代(BWR4),國聖核二廠為第六代(BWR6)。
英國在福島核災後,支持核電的民調不降反增,因為大多數的英國人認為,氣候風險遠大於核能風險,因為氣候風險無法控制,但核災的風險卻可以控制。現在,英國正在建與核四廠同型的ABWR反應爐。
文 • 編輯室
乾式貯存的國際經驗
截至2013年12月止,全世界用過核燃料中期貯存設施依其貯存型態,計有濕式貯存設施31座,乾式貯存設施124座,分布於歐洲、美洲、亞洲及非洲共22個國家。用過核燃料乾式貯存早已經是成熟的技術,也是國際間普遍採行的做法。2000年之後,國際上只新增1座濕式貯存設施(位於中國甘肅,商轉時間為2003年),其餘都是乾式貯存設施,超過70座之多。
其中美國的乾式貯存設施現有71座,德國16座,加拿大9座。美國首座乾式貯存設施是位於維吉尼亞州的蘇瑞(Surry)核電廠,運轉至今近30年,已獲美國核能管制委員會(NRC)核准運轉至2046年,合計60年,顯示乾式貯存設施的安全可靠。
文.林基興
2014年12月10日,《天下》雜誌登文〈反核最大諷刺!離中台灣最近的核電廠,不在台灣〉:如果你住在中台灣,有很大機會,離你家最近的核電廠,不是北邊的核一、核二、核四,也不是南邊的核三,而是西邊中國福建省的福清核電廠,它與台灣本島最近點(苗栗海邊)僅164公里。福建北邊另一個寧德核電廠,是中國第一座蓋在海島上的核電廠,距離北台灣也僅200公里。這兩個核電廠合計達1,200萬瓩規模,約4個核四廠大小。
國際上反核最著名的,當屬「綠色和平」組織,2006年,該組織開山祖師之一的摩爾(Patrick Moore,1986年離開該組織),在美國《華盛頓郵報》為文〈使用核能:環保者講清楚〉指出,「反核最力的綠色和平組織與各國綠黨等,既不環保又不合科學精神,如此保護地球真是匪夷所思。」國內一些金融房地業等金主以為若有核電廠事故,就會到處污染,因而房地產價會下跌、美國撤僑。
文.編輯室
《謠言1》:
立委指出,台灣現在要推乾式貯存,卻是模仿美國方式,把核廢料放在戶外風吹雨打,與日本、瑞士等國家放在空調恆溫、恆濕的室內非常不一樣。
《事實1》:
室內式跟室外式(露天)乾式貯存,簡單比喻就是住在同一屋簷下還是分家,室內式的乾式貯存設施是將所有密封鋼筒存放於一座廠房中(大家在同一屋簷下),而露天式是在密封鋼筒外加上「鋼筋混凝土護箱」及「水泥屏蔽」,本身就相當於一座座的貯存廠房(各自有自己房子) 。
文.編輯室
日本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在等待重啟反應爐許可的這段期間仍然沒有減少,對該國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與貿易赤字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溫室效應氣體排放持續上升
日本在過去3年間大幅增加化石燃料的使用,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隨之上升。因發電過程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國家2012年碳排放總量13億4,300萬噸的36.2% ,2011年占了總排放量13億700萬噸的33.6 %,2010年則占總排放量12億5,600萬噸的30%。
貿易赤字
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METI)發表的「2014年能源年度報告」顯示,隨著核電廠的停機,日本電力於2013年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度達88%,與2010年(2011年311福島核災之前)的62%相比,上升了將近3成,而日本在幾乎所有核電機組停止運轉下,2012年對化石燃料的進口最高竟達92%。
文.編輯室
今年6月27日,我國運轉中的6部核能機組都已完成第一階段耐震補強工程,核一廠耐震能力提升至0.51g、核二廠0.67g、核三廠0.72g,即使發生7級強震,反應爐也能安全的自動停機,為我國核能安全提昇至更高等級。
建廠於地質穩定地區
我國核電廠在建廠之初即按照美國核能法規,慎選地質穩定地區作為廠址;且依據當時的地質調查研究,未有山腳斷層通過核一、二廠附近的佐證資料。另核三廠附近的恆春斷層則為不整合面,因而認定都不屬於核能法規定義的「能動斷層」(capable fault)。據此,各核電廠參考以往的地震歷史紀錄,保守的設計各廠安全停機地震值。而且各反應爐廠房座落於堅實的岩盤上,並以最高安全標準設計,所以廠房結構的強度遠遠超出一般建築設計的要求。
文.編輯室
氣候變遷有比過去更嚴重嗎?試想南亞大海嘯、東京大雪、八八風災、日月潭缺水等,許多環境保護組織意識到人類現階段最大的敵人不是核電,而是氣候變遷。「綠色能源」或許還要30-50年才能發展普及,但這段時間必須要有「藍天能源」,意即「不破壞臭氧層的能源」,核電成為緩阻氣候變遷的重要選項。
相信權威?聯合國專家:暖化警訊現,核能、再生能源比例均須提高
今(2014)年4月,聯合國氣候變遷跨政府委員會(IPCC)報告指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2000年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每年增加10億噸,達到「史無前例的水準」,若不改變,全球氣溫會在2100年前上升攝氏3.7-4.8度,達到科學家認為會產生災難性影響的水準!除非,溫室氣體能在2050年前減排40%-70%,才可望達成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的目標。
聯合國氣候變遷跨政府委員會提出最有效率的做法,就是增加來自再生能源和核能的比例2-3倍,而傳統化石或新生質燃料能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捕捉比率也要提高。
台電經營有績效 不遜於先進國家
• 送電效率高,線損低,不浪費 2010~2012年間,全球大裝置容量的綜合電業,台電線路損失率表現,不遜於歐美日等先進國家。
• 員工生產力,世界水準 員工生產力平均每人售電量876萬度,世界水準以上。
文.林基興
今年4月27日中研院院士發表「對核四問題的看法與建議」連署書,關懷國事甚佳,但甚多誤解需澄清。
我國核電廠與地震
院士說,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已點名全球位於極高震災風險區的反應爐有12座,其中6座在台灣。」但地理地質適合建廠否?是很專業的問題,以該委員會反核有名的立場,說詞可信度多高?
其實,為了核四地質等安全,我國已經花費甚多,若該廠地質不適合,我國不會自找麻煩。美國貝泰(Bechtel)公司調查核四廠址附近斷層,確認附近最年輕斷層為枋腳斷層,最後活動年代超過37,000年以上;中華民國地質學會、中央地質調查所、國科會等研究均顯示,核四廠地質適合。大海嘯多半源自與海岸線平行板塊大斷層錯動(例如福島),而我國東部琉球海溝與東海岸並非平行,因此我國不可能發生如福島那種規模的海嘯。今年4月28日,中國工程師學會聲明,台灣不會發生像日本福島的地震與海嘯。
文 • 江仁台、趙嘉崇
敬愛的台灣鄉親們大家好︰
我們早年在台灣受教育後,到國外進修,曾在核能相關單位實作30多年,嫻熟核電廠設計運作、風險與效益等分析。目前,我們雖身居海外但心在台灣。
媒體載「核四廠1號機6月24日通過一次圍阻體整體性洩漏率測試,官方設定安全值為每日0.375%,實際測試結果為每日0.14685%,安全合格。」該測試是核電廠安全測試最難的一項,因要找出圍阻體中的細小洩漏點,難度很高。至此,1號機已經實質完工,可裝填燃料以低功率試運轉。
文.編輯室
核一廠興建於民國67年,是我國最早的核電廠,因此累積的用過核燃料數量最多,由於設計的用過核燃料水池容量有限,因此,參照核能先進國家的作法,台電公司計畫在核一廠區內興建乾式貯存設施,以使核一廠能持續安全運轉。至於為何需要興建乾式貯存設施的相關議題,以下詳加說明。首先來談用過核燃料的處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