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基興
今(2013)年4月30日,執政黨辯論是否續建核四。有某立委呼籲:「若有5、6百萬人反核四,還要繼續蓋下去嗎?」(因為明後年選票會受衝擊)。也許反核者有5、6百萬人,只是為何反對呢?因為名嘴和媒體一直強調日本福島事故多麼嚴重,近代日本影響我國實在多。
日本福島事故到底多嚴重?
今年3月4日,反核作家劉女士在媒體投書〈誰說福島核災沒死人〉,但是2月28日世界衛生組織才剛發表福島事故報告(註1),結論是「不論是日本境內或境外的一般大眾,預測的風險均低,預期並無可觀測到的癌症風險增加率。」報告指出,一生的風險預測指預估活到89歲;其次,核電廠緊急救難人員(福島勇士)呢?至今並沒有觀察到輻射傷害;報導有7人死亡,但實際上和輻射無關(報告第67頁);另外,心理的傷害大於其他——事故1年後,約600人因酗酒與自殺等因素死亡,但無1人因輻射而死亡。因為輻射而導致的疾病增加率,很可能低於可檢測出的範圍(報告第92頁);因為器官受到的劑量低於安全規範值,這些人員預估將無額外增加致癌率,但少數人吸入相當劑量的放射性碘,可能有甲狀腺異常。這本172頁的報告也顯示,福島事故並沒有導致額外的流產、死胎、其他影響新生嬰兒的身心狀況。這是福島事故後首度的全球評估,由世界衛生組織領導,花費兩年分析預估風險,獨立的科學家來自輻射風險模擬、流行病學、劑量學、輻射效應、公共衛生。
截至今年初,日本已調查386,572位福島縣民劑量,平均劑量每年不超過1.4毫西弗,超過99%民眾接受劑量低於2.5毫西弗(1年天然背景輻射劑量) 、最大個人劑量25毫西弗。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除輻射影響最嚴重地區(福島縣浪江町、飯館村兩地)外,絕大部分地區民眾癌症增加風險還低於癌症基準風險的自然變動範圍,即使福島縣內大部分地區也如此。浪江町與飯館村的首年有效劑量約12-25毫西弗。以最高劑量保守估計,嬰兒罹患白血病、乳腺癌、甲狀腺癌和所有實體癌風險可能稍高於基準風險。預計受曝露男嬰罹患白血病風險比基準風險率略增7%,女嬰罹患乳腺癌風險比基準風險率略增4%,甲狀腺癌風險比基準風險率增加70%。這些比率都是相對於基準風險的增率,並非絕對風險。但甲狀腺癌基準風險率很低,雖然相對比率增加幅度較大,但絕對風險增量卻很小。例如,女性罹患甲狀腺癌的基準風險只有0.77% ,所以影響最嚴重地區女嬰罹患甲狀腺癌的絕對風險只比基準值高0.5%。另外,甲狀腺癌一般歸屬於非致死癌症,患者可以甲狀腺手術切除配合服藥治療,癒後通常良好。
聯合國原子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主席維斯(Wolfgang Weiss),去年底就福島事故健康影響向聯合國大會簡報(註2)時表示:初步研究結果,並未發現福島核一廠地區民眾、兒童及工作人員的健康受到影響。這與世界衛生組織及東京大學發表的研究結論相符,受損電廠附近的人民受到的低輻射劑量,並不預期會發生明顯的健康效應。有6名工作人員在參與緊急工作時接受的總劑量超過250毫西弗、170位超過100毫西弗。這些工作人員都未出現傷害。
筆者曾在 3 月 4 日投書該媒體澄清,但被謝絕;類似投書也一樣吃閉門羹。若媒體只是傳播錯誤的負面新聞時,民眾怎不恐慌呢?
日人來台宣稱輻射危險
日本福島事故的「受害者」劉女士,宣稱其家園被污染等,跑到台灣來反核,寫了兩書《我們經不起一次核災》、《台灣必須廢核的10個理由》 。據悉銷售不錯,似乎國人正在從她書中學核能與輻射。她家在離福島250公里的東京,在離福島180公里的鄉下又有房子,但因為害怕輻射,而一直喊廢核,也跑到台灣來喊;似乎已經罹患「 災難後精神官能症」?她原可「正常」過一生的,但現在由於錯誤的認知,看樣子,她一直不得安寧。
在《我們經不起一次核災》的書封上,印著「核電災變比地震、颱風更可怕」,請問她,此次日本地震導致約兩萬人死亡與失蹤,但無一人因核能事故死亡,則「更可怕」怎麼比較的?書封上又印著「核電廠也不斷放出輻射線;台灣的婦癌比率是亞洲之冠,不是偶然!」。但是國人受到輻射劑量,天然約八成,人為約兩成,其中醫療診斷為大宗,核能發電則不及0.1%;日韓核電比例高於台灣,台灣的婦癌和核電廠毫無關係。在《台灣必須廢核的10個理由》的書封上,印著「…用過核燃料,好比自家門前綁了近五千噸的核彈」,但是用過核燃料與核彈是兩碼子事。
由書中描述,可知她不解科學,但妙筆生花。例如,《台灣必須廢核的10個理由》提到核二廠附近海藻與浮游生物死光、核一與二廠附近發現秘雕魚;可知劉黎兒不解真相又聽信謠言。因為秘雕魚(畸形魚)的染色體與正常魚完全相同,高溫使魚體內維生素C破壞或不足,導致膠原蛋白羥脯氨酸量不足,魚骨與肉成長不協調而畸形,若於食餌添加維生素C就可回復(即使水溫稍高)。
另外,是她無法分辨科學正誤,例如,她喜歡引述日本京都大學原子爐實驗所助教小出裕章的話,其認知是核能可怕。2000年9月28日,他到台灣宣稱核四若發生爐心熔毀,會有8,767人急性死亡,另有3,345,254人死於晚發性癌症,遭到當時原子能委員會主委夏德鈺反駁其謬論。
2012年10月21日,反核人士在台北師大附中舉辦非核家園國際論壇「許孩子一個安心的未來」,小出裕章應邀演講指出,若台灣北部核電廠發生輻射外洩,台北市與新北市瞬間死亡人數至少3萬人,後續死亡、罹癌人數恐高於700萬人。
全世界使用西式核電廠已經 6 0年,至今無一人因其輻射死亡,小出裕章的宣稱有何可信度?
還有兩位日人來台唱反調:非核亞洲論壇事務局主任佐滕大介、曾任職美國奇異公司原子力事業部的菊地洋一,2006年9月28日他們來台宣導。佐藤說:「我14年來來台20次…努力不懈,一直來台,要把核四擋下來。」菊地洋一說:「釜底抽薪之際,還是應把核電工程停下來。」原來,核四廠還有日本人在後牽扯。日本人可來台指指點點(包括製造恐慌),我國人也可到日本說三道四嗎?
蘭嶼人深信輻射傷人,和日人有關?
去年12月《核能簡訊》有文〈讓數字說話,請民眾安心〉報導,9月時,媒體報導,日本櫻美林大學中生勝美教授(專長人類學)與首都大學加藤洋助理教授(專長放射線醫學)受蘭嶼環保團體邀請,偵測蘭嶼地區環境輻射,發現輻射超過背景值千倍,造成當地民眾心理的恐慌。後來,日本兩位學者得知我國核能資訊中心所測得的輻射劑量都在安全範圍內,就說要再到蘭嶼測量。
11月10與11日,我國團隊和此兩日人到蘭嶼再測,我方確定日方儀器有問題,但中生勝美在偵測過程中不斷向隨行媒體和民眾表示,日方的儀器比較新,台方的儀器比較舊;意謂雙方測得數據的差異是因為台方設備老舊,因此數值不準確。在朗島衛生室測到偏高輻射值時,又稱如果小孩子不穿鞋走在上面會很危險。後來在朗島說明會中,他說儀器是美國製造,有出廠證明,絕對不會錯。中生又說,為什麼日本人量的數據蘭嶼人就相信,原能會與台電量的數據蘭嶼人卻不相信,「難道蘭嶼是日本管轄的嗎?」後來,蘭嶼民眾紛紛表示蘭嶼貯存場已經30年,危害當地民眾健康,原能會每次說安全都是在欺騙蘭嶼人。
今年3月4日,有東華大學江姓博士生投書媒體〈蘭嶼愈來愈多畸形嬰兒〉提到,布農族作家拓拔斯.塔瑪匹瑪《蘭嶼行醫記》中所載,那些愈來愈少(或者變形)的魚兒、愈來愈多的畸形嬰兒,早已揭穿核廢料無害的謊言。如上述,科學已證實畸形魚和輻射無關,但此兩國人等,不明究理,一再誤導國人,難怪許多國人誤以為蘭嶼輻射傷人。
筆者今年4月23日在台大新聞研究所演講,一位研究生一直不信蘭嶼安全。筆者解釋,若輻射劑量在規範內就安全,而劑量可用儀器測量,可知有無輻射污染,就像自來水不能喝,因其生菌數和其他病原可能高過安全規範,但煮過的自來水可喝,因其生菌數和其他病原在安全規範內,這可由測量而驗證。研究生還是不安,筆者表示,衛生單位與學術機構也研究過居民罹病率等健康議題,並無設置核廢場後引發危害的證據。
蘭嶼人這麼相信日本人,解套之道似乎是「以夷制夷」,邀請日本的公信力單位,例如,屬於文部科學省的法人理化學研究所(RIKEN),二戰期間曾為日本核研究的研究機構。這是很不幸的「外來和尚會念經」的惡例,但蘭嶼爭議傷害我國實在太大(抗爭事宜、撕裂族群),實需想辦法儘快解決。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的認知
包括有名業界領袖的夫人陳女士(早年曾為記者),一群關心核能安全的媽媽們組成「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2月22日舉辦首場核電與生活講座,邀請反核作家劉女士等主講。
該 聯 盟 一 再 提 出 台 灣 有 全 球 最可怕的核電廠云云,實情呢?2011年4月21日,英國《自然》期刊只在網路新聞〈反應器、居民與風險〉(Reactors, residents and risk)說,若排序 3 0 公里內的居民數,台灣核一、二廠排第2和3;然後,作者引述美國反核者萊曼(Ed Lyman)之言,說上述3座電廠附近人多,因此嚇人(scary),亦即此反核者主張嚇人,但是沒說「最危險」,更沒說「大台北地區處在全球最高的核災風險」。反核者要怎麼擷取資料或怎麼遣辭用字均為其自由,但比較日、韓、台3國的核能機組密度(每萬平方公里的機組數),為南韓3.01,比日本本州2.25密集,後者又比台灣2.21密集。我國核一與二廠的運轉紀錄在全球排比均甚佳,台灣自1978起使用核電,已超過30年,根據2009年核子工程國際評比,總體績效全球第4。
該文發表後,網路上即有讀者回應,作者觀點不道德,因該文隱含「 居民越多,越要嚴格管制核電廠」,其實,人少地區要一樣嚴格。亦即,該文罔顧「每條人命均一樣神聖」的道德觀。接著,有讀者指出,沒有任一電廠是百分之百安全,因此,應關掉所有的電廠。則依此邏輯,應該關掉所有設施、禁吃所有食物,不可待在室內(火災與地震壓死等風險),也不可待在室外(車禍與空氣污染等風險)。人就不要活了。
媽媽聯盟因為台灣是全球唯一把核電廠建在500萬人口的首都圈內,又表示不安。與蘭嶼抗爭對照可知,粗略來說,將輻射放在人少、弱勢地區就是不公正、欺負原住民;放在人多地區,就是會亡國。
類似地,反核作家劉女士於2011年11月6日在媒體宣稱「台灣用過核燃料相當23萬顆原子彈」;2011年12月19日某立委說「我們等於是抱著1萬顆原子彈睡覺」。台電或政府說不用核電會漲電價,他們認為是恐嚇民眾;但他們對原子彈的錯誤說辭更像恐嚇。其說辭讓民眾更害怕核電廠,但從無一人說他們在恐嚇民眾。
今年1月17日《自然》有專文報導福島狀況,提到輻射恐慌。因為七成六的日本民眾認為福島的食物受到超標的輻射而不安全,但科學研究並非如此。反核者不提,似乎也未見媒體報導。同為《自然》的報導,次要的網路新聞人人愛,但正刊專文卻無人理。若反對或誤導的事一再傳播,但澄清的資訊均沒人提,難怪實情不彰、民眾恐慌。
另外,名嘴和媒體一再宣稱福島輻射污染地的清除難題,今年3月11日,媒體作家在《聯合報》投書提到,海嘯淹掉的面積近550平方公里,約2個台北市大,此鹽化土壤若要再種植利用,須做去鹽處理,較可行的方法是換土至少2尺深,但這幾乎不可能,到哪裡去找來巨量良質土?哪裡有夠大棄土場堆置移除的鹽土?
化學物質比輻射更危險
今 年 2 月 1 9 日 , 聯 合 國 環 境 署(UNEP)和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報告指出,家用產品和工業產品中所含的環境荷爾蒙(內分泌干擾物質)與全球乳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睪丸癌、甲狀腺癌的高罹癌率相關;它們除了常見於殺蟲劑、電子產品、化妝保養品等合成產品中,也會自然生成,又會以添加劑和汙染物的型態出現在食物中。「現在已知或可能影響荷爾蒙受體的化學物質約有800種,但是只有其中一小部分經過實驗檢測,大部分目前在商業中使用的化學物質都尚未接受檢測。」它們常從工業和城市的排放、農業排水和燃燒及排放廢棄物等方式進入環境當中。
其他疾病和症狀包括生育能力降低、男嬰生殖器畸形(如隱睪症或陰莖畸形)的案例變多、早產和嬰兒體重過輕、缺乏甲狀腺素與神經行為障礙等,以及年輕女孩胸部提早發育的現象,這將提高罹患乳癌的風險。
美國工程院院士科恩(Bernard C o h e n )是核能輻射效應專家,在《核能選項》(The Nuclear Energy Option)書中指出,在人體健康效應上,輻射1毫西弗約等同20公克酒精,也約等同40杯咖啡;咖啡因的「半數致死劑量」(LD50)為每公斤192毫克( 老鼠)。1970年代晚間新聞報導核能議題,最常引用的資訊來自反核的組織,最常諮商的「核能科學家」是納德(Ralph Nader,美國演說家與政治活動家,是個科學外行又好發議論),他宣稱鈽為「 人類所知最毒物質」(1英鎊鈽殺死80億人)。科恩就回應「納德吃下多少咖啡因,科恩就吃下多少鈽」,納德才悻然閉嘴。
因會衰變,輻射物質會隨時減毒,但化學品則否;在致死劑量上,硒化物0.01盎司(0.28公克)、氰化鉀0.02盎司、三氧化二砷(砒霜)0.1盎司;砒霜為除草劑與殺蟲劑成分,散布在生產食物的各地,也噴灑在蔬果上,又存在於土地中的自然礦物質。在美國,晚婚生子導致的嬰兒異常,約比大規模使用核電嚴重20倍。
英國統計,核廢料量遠少於其他有毒廢棄物量,兩者比例約1:99。我國環保署統計每年廢棄物,有害重金屬約100萬噸、一般廢棄物約2,000萬噸。燃煤電廠排放誘變劑超過3,000種,如重亞硫酸鹽(來自二氧化硫)、亞硝胺與亞硝酸(來自氮氧化物)、苯芘等。1980年代,美國政府與哈佛公衛學院合作研究發現,因為排放物,燃煤電廠每年約讓3萬美國人死亡。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全球134萬人因空氣污染死亡(包括導致呼吸道與氣喘等問題)。
1 9 7 7 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雅蘿(Rosalyn Yalow)表示,媒體和一些活躍份子鼓吹輻射恐慌,結果呢?婦女不敢去作乳房x光檢查,即使它是早期偵測最敏銳的方法,而乳房癌是婦女死於癌症的首犯。另外,紐約一位民意代表提案禁止「所有放射性」過路。他不知生物都有放射性,而且鋪路材料也含放射性。如果該法案成立,則不能有馬路了,因為大家都不可以經過,甚至路也不可以舖。若要科學(而非愚昧)引導人生,實在需要了解「無害、可忽略的放射性」的觀念。
科恩表示,因為民眾過度害怕輻射,連放射醫學診斷與治療也被波及,使得民眾減少診治、醫護人員怯於操作。在某大醫院,兩成甲狀腺亢進患者拒絕放射性碘治療;而使用較不經濟的療法,導致時常復發。
美國媒體喜歡聳動的例子是,1982年,紐約核電廠釋出0.003毫西弗,卻成電視網連兩天晚間的頭條新聞。
其實,石化原料(煤、石油、天然氣)應優先給醫藥民生用,亦即經由「輕油裂解」成低分子碳氫化物,然後聚合成各式民生物質原料;因為地球的石化原料相當有限,也許百年左右就用光,若用來燒掉當能源實在可惜。但核燃料(鈾)無其他用途,拿來發電應屬物盡其用。
陷行政院長於不義
今年3月1日,在野黨台聯黨團總召,質詢行政院長江宜樺時動之以情,問「一個爸爸身份,你支持核四繼續興建嗎?」院長答覆:「我希望我們詢答不需要進入到你的小孩如何優秀,我的小孩是否有錢出國,我們也是用對後代子孫負責態度看待今天核四問題。」
其實,這是老套「留給後代什麼?」。2000年,我國政府宣布停建核電廠的理由,包括「這一代人有無資格權力為幾百年後的子孫來決定他們的命運?」此話聽起來義正詞嚴,實際上,這一代人要節育或生小孩、基因篩選或墮胎,是這代或後代決定的?給小孩吃甲物而不吃乙物、住丙地而非丁地(移民)呢?同理,上一代已經為這一代決定諸多命運。
反核者說留核廢料給後代違反世代正義,那反核者(包括他人)違反世代正義超多:消耗石油、天然氣、煤、其他礦物;我們也生了太多人而超過地球承載力、用盡農業可耕地、製造各式毀滅性武器、以戴奧辛等環境賀爾蒙和丟棄藥劑污染環境、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暖化與極地融冰使海水上升等。相較之下,核能發電的輻射實在微不足道。
根據美國核能管制委員會(NUREG-1437, 1991)報告,每10萬個礦工在地下工作時,平均每年意外死亡人數是1,300人、一般礦工是60人。要維持一座核四規模的電廠運作,使用燃煤需要開採515萬噸;如果使用核燃料,只需要開採100噸,工作量相差51,500倍,所以工人犧牲機率相差51,500倍。世界能源協會統計1969至1996年間,全球發生了三哩島與車諾比2次重大核能事故,共有45人死於這些事故。同期間發生1,943次重大能源事故,與石油有關的死亡為15,000人、與煤有關8,000人、與水力有關5,000人。外部成本反應各能源使用對於環境的衝擊,諸如歐盟2003年等權威的分析結論都指出:核能的外部成本最低,燃煤發電是核電的10倍以上,天然氣發電是4倍。
人的情緒問題:科學家須注意
今年3月19日,中研院史語所副研究員李尚仁為文〈誰是核能安全專家〉投書媒體,提到擁核人士對反核運動最常見的輕蔑回應就是:「你們這是外行人,不科學、非理性的恐懼。」這些批評實際的意思則是:「你們沒有核能工程背景、不懂核電廠,因此沒有資格討論核能安全議題。」
人是情緒的動物,科學家的修養和常人類似,就如統計學上的常態分布;但是,民代和媒體可以隨便說,科學家卻需小心,尤其在情緒高漲的場合;即使科學家正確地與謙虛地解釋,反對者還是可以抗議是「專業的傲慢」。(本文作者為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研究員)
註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3), Health Risk Assessment from the Nuclear Accident After the 2011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and Tsunami Based on a Preliminary Dose Estimation, pp166, Geneva.
註2: UN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the Effects of Atomic Radiation (2012), UNSCEAR Assessment of the Fukushima-Daiichi Accident.
本文出自核能簡訊 142 期 2013.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