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0日 星期一

國家的前途 從媒體與民眾看待核能與輻射談起

文.林基興

        20年前,筆者回國服務,看到國內反對核能的說辭「千奇百怪」,就開始注意相關的人與事。接手負責公益刊物《科技報導》後,筆者開始為文澄清核能與輻射的科學知識。2000年,當時新政府上台後,成立「經濟部核四計畫再評估委員會」;停建核四(後來復工)、「非核家園」立法。筆者曾仔細閱讀該評估委員會的所有紀錄,覺得反對者的科學知識大致匱乏,科學態度也欠嚴謹;但他們的決定卻一再「居上風」。

再看媒體的報導,往往缺乏相關知識,無法辨別誰是誰非,以「聳動」勝出。民眾呢?對於反對者描繪的風險,「寧可信其有」,結果是社會一片恐慌。

使用超級放大鏡  誇大輻射風險

人生有許多風險,宏觀地審視人生各種風險,有助於平衡資源的投入也讓我們更健康。例如,每年交通事故幾十萬件、死亡幾千人、受傷幾十萬人,醫院急診室常可見這些血淋淋景象。交通工具導致這般重大傷亡,我們仍繼續使用,這是為何?

我國火災一年約1萬次,死亡與受傷各幾百人,民眾到底有多麼努力預防火災呢?也許裝置火災警報器(裡面含有低放射活度的鋂-241射源,這是放射性救人的例子),但未必普遍或受重視,民眾反而在樓梯間堆置雜物(甚至易燃物)。

啟人深思的是,國人2010年的10大死因—「肥胖」是頭號殺手。社會是否能像注意「輻射」一般地注意到「肥胖」?民眾擔心輻射致癌,但實際上,生活環境中人為輻射量遠低於天然的。更重要的是,我們周遭的致癌因子大部分是化學的(很少來自輻射)。美國加大生化教授兼國家科學院院士愛姆斯指出,抽菸是美國癌症頭號元兇。英國生化毒物教授提布列表示,近代許多疾病來自不良的生活方式,首惡也是抽菸。

我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溫啟邦教授2008年說,國人致癌因子中,致癌率由大到小依序為吸菸、飲食不當、肥胖、吃檳榔、缺乏運動、喝酒等。我國每人一生罹癌機率約為25%(每百人中,約25人會罹癌) 。因此不要隨便歸罪於輻射。

相對地,我國1978年啟用核能發電以來34年,對國家能源貢獻多,對抑制全球暖化也是一大功臣,我國無一人因核能輻射死亡,「核能恐慌」何其荒謬!

核能與輻射相當專業,需要花費相當心力和時間解釋,但民眾可能沒耐心聽,而核能與輻射知識相當無趣,民眾通常缺乏意願去瞭解。

放在蘭嶼的低放射性廢棄物

原能會曾委託民間公正團體,檢查蘭嶼居民的輻射曝露程度,結果沒任何異狀。衛生署資料顯示,1991-1998年間,蘭嶼地區民眾因癌症死亡的人數並無統計上顯著的變化。科學儀器測量結果客觀明確,大家均可檢驗。總之,該環境沒受威脅,蘭嶼民眾只是受到誤導。

但是有人說,「放射性廢棄物暫時貯存於蘭嶼,是歧視少數民族的不義行為」。這是個很敏感的話題,任何非蘭嶼原住民無論怎麼解釋,均可被曲解。事實上,無論放在哪裡,民眾或當地居民總可講出理由反對。就像反對設立核電廠,在人多地方就被說成「全世界唯一在首都圈設核電廠(亡國危險)」;在人少地方設廠,則為欺負弱勢。總之,動輒得咎。

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食衣住行育樂、水、電、能源等,要產生這些東西勢必需要建廠,又會產生廢棄物(人也排放廢棄物),因此需要垃圾處理廠等設施。全國總有某地「享受供應物質的便利」,同樣地,也有某地附近是「處理廢棄物的不便」。因此,不可能全國每人只「享受」而不「負擔義務」。低放射性廢棄物也來自醫藥、農業、工業、學術研究、電力公司等,可說全國人均享受其福祉,為何沒人願意處理(接納)廢棄物?

萬年無解的難題?

民眾常宣稱放射性廢棄物為萬年無解的難題,有人說:「放射性廢棄物要300年才達到半衰期,輻射含量1萬年還不消失,這是多可怕的後遺症!」依其邏輯,土壤中的天然鈾半衰期要45億年,豈不更可怕?

其實,比起其他工業產生的廢棄物,放射性廢棄物實在是「特小巫見特大巫」 。燃煤電廠釋放的化學致癌物比放射性廢棄物超過5千倍,燃煤的污染與其廢棄物處理正傷害許多人,卻沒人說那是無解的難題。放射性廢棄物在200年後將失去(衰變)98%的毒性,此時不會比土壤中一些天然礦物更毒。這也比汞、砷、鎘等有毒化學物好多了,因為它們的毒性永遠存在(不會衰變)。

民眾眼中只有放射性廢棄物,「視而不見」的其他毒物其實更多、更傷人。環境汙染及衍生的氣候變遷迫在眉睫,燃煤電廠釋放巨量(約每分鐘15噸)溫室氣體二氧化碳、酸雨與空氣污染成份二氧化硫與氮氧化物、懸浮粒子煙灰、致癌有機化合物、金屬鉛與鎘等、放射性釷與鐳等。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球每年約3百萬人因空氣污染問題而死亡,30-40%的氣喘( 全球約有15千萬氣喘患者)及20-30 %的呼吸系統疾病,也由空氣污染所致。每年美國有3萬名幼兒因火力電廠污染而死亡,數十萬人因發電廠污染而有氣喘、心臟及呼吸道毛病。

有些化學品的致死劑量為硒化物0.01盎司(28.35公克)、氰化鉀0.02盎司、三氧化二砷(砒霜)0.1盎司。放射性廢棄物在600年後只剩下1%毒性。放射性廢棄物作成玻璃型態,存放在不銹鋼容器中,由內往外分別為安定劑層、鈦合金保護層、防腐蝕層、結構套層、回填層(遇濕會膨脹)、岩層。這些層層防護使得輻射外洩(污染)非常困難。

世界各式能源中,核能最不傷人

比較全世界各式能源,即知核能最不傷人。世界能源協會統計19691996年間,全球發生2次重大核能事故而導致45人死亡。同期間與石油有關的死亡人數為15千人、與煤有關8千人、與水力有關5千人。外部成本反應各能源使用對於環境的衝擊,諸如歐盟2003年等權威的分析結論都指出:核能的外部成本最低(燃煤發電是核電的10倍以上、天然氣發電是4倍)。美國工程院院士科恩宏觀比較各發電方式導致死亡的人數如右表。

「乙烯、苯」是現代生活的基本原料,舉凡食衣住行育樂與衛生保健都會用到,而這些原料大致上來自石油、煤、天然氣等化石原料,都是非常可貴的資源。若拿來燃燒發電,和讓交通工具燒掉,實在浪費與可惜。但是「鈾」幾無其他用途,拿來當做核能發電原料正是「適得其所」,善盡其用。何況,不使用鈾原料,它也會自然衰變掉。增加核電就可減少浪費石化原料、減少全球暖化、減少酸雨等污染。億萬年才形成的化石原料在幾十年內燒完,這才是耗盡資源而不留子孫吧?

日本核子事故導致台灣恐慌

2011929日,香港城市大學郭位校長(美國工程院院士)發表《福島事故,沒人因輻射死亡》,提到非正式民調指出台灣有半數的民眾認為因福島核事故而死亡者已逾萬。事實上,至今為止,福島事故並無人因輻射死亡;相對地,有2萬人因海嘯而死亡或失蹤。

民眾常以為核能事故會產生嚴重後果,總是以「超級放大鏡」檢視。全球每年2-4個輻射死亡案例,肇因於醫療或產業設備,和核電廠無關。英國前首席科學家金恩爵士,20123月下旬表示,乘坐客機飛越大西洋,受到的宇宙輻射量,就比在日本福島核電廠旁走動還多。沒有一個人因為核電廠事故而死亡,但在同一週,有30位煤礦工人死亡。

日本疏散遷村的的標準是每年20毫西弗,這是日本規範輻射治療時,健康部位所受劑量的萬分之一。以此極不合理的遷村依據,民生與國家均遭逢重創。由廣島與長崎和車諾比爾的經驗,即使受到100-250毫西弗的30位工作者,未來50年內,也沒有罹癌死亡者;至於福島等各地區的劑量遠低於此,更談不上危險。但是國內諸多誇大的報導或言論,將福島描繪成死亡地區一般,導致民眾恐慌而示威抗議等,傷害國家社會甚大。

新書《為何害怕核能與輻射?》



在這鋪天蓋地的恐慌聲下,筆者決心儘快出書澄清其正確的科學知識。今(2012)年515日舉辦《為何害怕核能與輻射》新書發表會,書中說明即使人生的風險「靜悄悄地降臨身上的很多」,各式化學品和病菌、火災或車禍等即為例子,而其風險均遠大於核能。其次,核電之外的各式發電往往傷害更深,尤其占大宗的化石燃料每年導致甚多人死亡、全球暖化(迫在眉睫)、酸雨等,為何民眾卻覺得「雖有若無」?

筆者在書中提及,不瞭解核能科技,將導致不必要的「恐核」或「恐輻」。針對「輻射是否導致畸形魚?」、「核電廠幫助製造原子彈嗎?」、「核電廠附近居民致癌率高?」等一般民眾關心的議題,逐一深入說明,期能化解疑慮。

結語

「核能爭議」是個建構出來的議題,若非民眾與媒體一再炒作,大家不會這麼驚慌地以放大鏡檢視它。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郭位於2011922日發表文章提到,撇開心理因素與政治炒作,核電廠造成的危害與其他工安隱患相比微不足道。就像「看到別人眼中的刺,但卻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民眾確已過度注意核能與輻射了。

我國總統在2011年底決定核電廠不延役,這是「眾口鑠金」的結果?相對地,法國已有八成為核電,大部分國民仍支持核電,這可是「眾志成城」?為何國民意向差這麼大?我國需要眾口鑠金或眾志成城?攸關國家的前途、社會的福祉、民眾的健康。國人要如何抉擇呢?

(本文作者為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研究員、公益科學月刊社理事長)

本文出自核能簡訊 137 201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