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0日 星期一

不讓福島事故在台灣發生

 文 • 編輯室

Q1 福島事故是怎麼發生的?

地震發生初期,電廠的外電供應因電塔倒塌而喪失,但反應爐保護系統,自動安全跳脫。

隨後而來的大海嘯因超出原設計的安全高度,淹沒緊急海水泵、廠區內緊急柴油發電機等救援設備,造成反應爐冷卻系統失效,爐內的餘熱帶不出去,熱量的聚集將反應爐內的水變成蒸汽,爐內氣壓變大,造成反應爐安全威脅。

為了降低爐內壓力,電廠選擇將蒸汽排出反應爐,但爐內的高溫使得水蒸汽與(燃料棒護套)鋯合金反應,產生氫氣,與廠房內的氧氣混合發生爆炸、放射性物質外釋。

Q2 日本福島的傷亡情形?

根據日本公布的資料,並未有救災人員因輻射造成傷亡的情事發生。所有參與福島第一核電廠救災的 3,600 人中僅有 8 人達到 250 毫西弗緊急工作曝露限值,不得再入廠並獲妥善照顧;但相對地,因大地震造成死亡及失蹤人數則高達2萬餘人。

這次 20 公里範圍內共疏散的 8 萬民眾,經檢測後僅有 100 多人遭受輕微汙染,在除污後已無輻射汙染問題。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 1 號機結構示意圖

 
台灣核電廠廠區設置高度示意圖

Q3 國內核電廠設計,有沒有防範海嘯的措施?

國內3座運轉中、1座興建中的核電廠,在設計建造的過程,就已經納入耐海嘯的防護能力:

1 層:廠房所在大於海嘯上溯高度

2 層:緊急海水泵有建築物保護

3 層: 氣冷式柴油發電機提供緊急後備電源

4 層:氣冷式氣渦輪機提供後備電源

5 層:生水池依靠重力注水入反應爐

Q4 如果發生類似福島事故,台灣掌控得住嗎?

        可以!我們的核電廠會比福島電廠安全。

國內核電廠原來就比日本福島電廠多了緊急電源和水源的安全設施,在預防地震方面,「廠房」結構的耐震度都符合安全設計基準,並要求台電公司調查核一、二廠間山腳斷層的海域長度,並依照新的地震分析結果,強化耐震能力。在預防海嘯方面,多數廠房的高度(12-15 公尺)都比海嘯上溯的高度高,不致受到海嘯侵襲。

在日本發生核災之後,我們馬上體檢國內核電廠的安全,強化抗地震、防洪汛、耐海嘯的能力,裝設更多的設施來強化安全和應變系統,把電廠喪失電源的狀況降至最低,而且要求電廠制定「斷然處置」措施,以維護民眾安全和環境為最優先。(註:「斷然處置」指在最短時間內,把有限資源用在「反應爐注水」、「反應爐洩壓」和「準備圍阻體排氣」3 件事上,確保反應爐和用過燃料池都受水淹蓋,避免放射性物質外洩,以及大規模的民眾疏散。)

Q5 發生嚴重核子災害,政府如何救災?

        政府各部會基於專業分工、相互合作的原則,已有一套跨部會應變作業的完整計畫。必要時,可即時啟動核子事故緊急應變機制,建構完整的輻射監測及安全防護網,確保國人生命財產安全。

Q6 這次總體檢的內容,和國際各國   的比較?

        我國這次總體檢的安全項目與國際間核能國家的作法相比較,在項目和作法上相當一致。其中,機組斷然處置程序、精進人力/組織運作,以及強化核能安全文化,規劃得更為嚴謹、縝密。

我們將會持續關注與日本福島事故相關的國際最新訊息,例如國際原子能總署專家赴日本的真相調查報告,所提出的 16項經驗回饋,目前國內的總體檢內容都已經涵蓋了。對於超出設計基準的災害,台電公司也會參照歐盟「核安壓力測試基準」,進行壓力測試。

( 註:「壓力測試」是以不同天災威脅安全系統時,評估電廠防禦的強度、深度以及因應能力,找出潛在弱點。)


(本文取材自原子能委員會印製之「核電總體檢 安全再升級」常問問答集)

   本文出自核能簡訊 135 期 201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