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9日 星期日

日本觀點 福島核子事故後續報導

 文•劉振乾  譯

        人微言輕?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的懊悔 

        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東日本大震災發生前就指出,從沿岸地區的地層調查出有巨大海嘯襲擊的可能性,而警告要速謀對策。研究團隊從2004年就開始調查,由古地層所遺留痕跡找出巨大海嘯的詳情,採用特殊儀器在宮城縣、福島縣等地約400處調查。結果發現在9世紀的地層中,有因巨大海嘯從海中搬運到陸地的堆積物。在石卷離海岸至少3公里處,在仙台則離海岸至少2公里都有進水,估計最低為規模8.4強度的地震。

        其後又判明15-16世紀也有一次約200公里大範圍的巨大海嘯,因此警告宮城縣與福島縣地區,450-800年左右的周期會發生巨大海嘯。此事在該研究所2010年夏季的月報上也有介紹。政府的地震調查研究推動本部(本部長由文部科學部部長擔任)接受這項指責,正準備反映到預定2011年春天要修正的「地震活動的長期評估」中(此為中央政府的防災對策基本資訊)。而東京電力公司2010年開始在福島縣沿岸做古地層遺留海嘯痕跡的調查,但是並未連結到強化核電廠的巨大海嘯對策。

        東北電力公司「有備無患」

        東北電力公司的女川核電廠這次遭受9.1公尺高的海嘯襲擊,卻安然無恙。根據該電廠的「設置許可記載」,高度為9.1公尺,而建廠時決定廠址高度為14.8公尺。這項超過法規要求的決定,讓女川核電廠逃過一劫。該公司的另一處東通核電廠,其「設置許可記載」是高於海平面6.5公尺,但實際的廠址高度為13公尺,而這次海嘯高度不到2.6公尺。

        直達人心的正確說明

        日本經濟新聞前主筆鳥井弘之在電氣新聞的WAVE專欄發表一篇題為「直達人心的正確說明」的文章,針對電視上的說明與解說提出建言:沒有明快的說明--從原理上來說不會發生如原子彈的核爆炸。也許專家們認為此事大家都知道,不必再說明,其實是必要的。已停機的反應爐與用過燃料池為什麼要冷卻,說明不夠充分。因為要除去「衰變熱」,即使溫度下降,也要長期持續冷卻(如用過燃料池要維持40度C)。

        在發生氫氣爆炸之前,如事先向民眾說明有可能發生氫氣爆炸,先行預告,或許能消除人們「接下去不知會發生何事?」的不安。針對記者「最壞的演變是什麼」的問題,政府有責任明確的回答。關於輻射劑量曝露基準的說明也有不太適當的地方。關於輻射的基準是基於合理抑低的原則,也就是在現實可能的範圍內將曝露劑量抑制到最小限度,採用低於背景輻射(即自然的輻射)的數字。這與從致死量倒算回來的化學物質基準,在意義上有很大差異,基準與健康受損沒有直接關連。不說明這一點,只是反覆提到不會立即使健康受損,會讓人覺得是安慰人的話,不會照單全收。

日本首相菅直人

        3月12日首相視察福島一廠的反效果

        3月12日首相菅直人於6:14搭乘直昇機前往福島一廠,進行50分鐘的視察。當時1號機反應爐圍阻體的壓力偏高,首相要去視察約3小時前(見上表),經濟產業大臣就指示東電要開啟控制閥減壓,然而這個動作在首相離廠約1小時後才做,結果當天的15:36即發生1號機氫氣爆炸。

        自民黨的幹部表示,因為開啟控制閥會釋放放射性物質,為了不讓首相有任何危險,所以延遲作業時間。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宮健三(核工專家)也指出:「不能否認由於首相的視察而耽誤開啟控制閥的作業,影響到後續工作」。而內閣府原子力安全委員會的班目春樹委員長於3月23日晚上也說:「開啟控制閥的作業拖了一些時間,以致讓注入海水的時間慢了幾個小時,這是讓人很痛心的事」。

        資訊公開為何慢了些?

        無法正確把握重大事故的原因為何?原因1--通訊體制的脆弱;原因2--東電內部的資訊傳達慢了一拍。例如,發生地震無法使用簡易型手機,在電廠內員工之間的聯繫方式就此消失。因此在1號機發生氫氣爆炸時,據東電董事長勝俁恒久說:「即使人在現場確認,也無法對外連絡」。因此電視已播出廠房爆炸的鏡頭,但東電卻未發布消息。

        日本工業製品的「謠言災害」

        法國生態部長提議在5月的八國高峰會議(G8)討論如何防止日本工業製品的「謠言災害」問題。他表示於3月31日的日法兩國領袖會談中,法國總統要求日本首相於G8的開幕會議上說明核電事故的經緯與日本製品謠言災害的風險。部長認為:「日本不能陷入既受震災影響又因謠言災害而出口受阻的雙重危機」。他表明:「必須將福島周邊與其他地區分開來。以法國來說,日本製品的進口限制區域將僅限於福島的30 - 4 0公里範圍內」。他同時也負責人員與物品的運輸政策,將在歐盟提案確立共通的基準與程序。

        避難勸告的基準有異

        日本原子力安全委員會與IAEA(國際原子能總署)間的判斷不同造成混亂。福島縣飯館村位於福島核一廠的西北約40公里處,屬於室內避難的20-30公里圈外側。IAEA調查該村附著於土壤表面的碘131與銫137,以及空氣中的輻射劑量。碘131為土壤表面每1平方公尺有2,000萬貝克,相當於IAEA避難基準的2倍。

        而日本則是將土壤挖到深約5公分處,測定所採取的土壤樣本每1公斤中的放射性物質濃度。此外也測定空氣中的輻射劑量、空氣中所含的塵埃與飲食物中所含的放射性物質濃度,評估對人體的影響。安全委員代谷誠治說:「IAEA先測定附著於草葉表面的放射性物質濃度,再換算為土壤的數字。最終再調查為人體帶來的輻射劑量,所不同的是根據什麼判斷而已。雙方( 即日本與IAEA)都沒有錯」。

        當您是小孩的時候,東京的「輻射」是一萬倍

        對福島縣民的「輻射」差別待遇。但您知道半世紀前東京的「輻射」是一萬倍嗎?不單是沒有受到輻射污染的番茄等福島縣產的農產品被拒絕,甚至是福島縣民到其他縣市暫時避難的時候,有些地方要求提出「未接受曝露」的證明書。這真是太過份了!因為實施差別待遇的人過去也曾接受輻射曝露,並且劑量甚高。

        神戶市立工業高等專科學校的一瀨昌嗣副教授(理論核物理學)說:「美蘇的大氣層內核子試驗產生的放射性落塵,從1949年開始就降到日本。最嚴重的是19 6 0年代初期,那時確認日本人體內的銫137已大幅增加」。收集基本數據的是氣象廳氣象研究所,該研究所企畫室的公關負責人說:「1950年代開始,以2公尺x1.2公尺的水盤採取放射性降下物。觀測的放射性落塵是銫、鈽等,觀測紀錄是世界最長。」

        根據上述紀錄,1963年8月在東京都中野區計測到的銫137為每1平方公尺5 4 8貝克,而90年代則降到低於50毫貝克。(毫貝克為1,000分之1貝克,)對人體的影響又是如何呢? 放射線醫學綜合研究所輻射防護研究中心主任米原英典說:「根據氣象研究所的數據,把1960-65年間的銫與鍶的落塵量大致可計算為每年每1平方公尺1,000貝克。如此則6 0 -70年代的外部曝露約為數10微西弗」(按「微」為「毫」的1,000分之1)。

        東京工業大學原子爐工學研究所的松本義久副教授第一次看到上述氣象研究所的數據,他說:「要比較60年代與這次發生的福島核電事故對人體的影響,可參考聯合國有關輻射的科學委員會的資料中銫137攝取的數據。1963年世界的平均累積落塵量為每1平方公尺1,560貝克。此時的曝露為約0.025毫西弗。而考慮所有核種則為0.14毫西弗。這一年東京的銫137的累積落塵量為每1平方公尺1,935貝克,比世界的平均稍高。」松本副教授說這種高曝露一直持續達10多年。而福島事故從3/19到3/31,將銫137累積落塵量換算為西弗的值,則東京為0.11毫西弗,與對人體有影響的100毫西弗的基準有很大一段距離。

        一片反核聲中的擁核聲音

        雙雄對決,4月10日見真章

        福井縣知事(即縣長)選舉將於4月10日投票。由現任的西川一誠知事(拼第3任連任)與新人宇野邦弘(共產黨公認)對決,西川高舉擁核大旗,而宇野則在選舉公約上打出反核,核電的問題成為選舉的最大爭論。

        福井縣知事(即縣長)選舉,擁核的現任的西川一誠知事大勝

        4月10日投票結果,西川一誠以298,307票大勝對手的新人宇野邦弘的67,459票。福井縣有包含關西電力公司的11部機組在內共13部機組運轉中,被譽為「原發銀座」(原發為核電廠的簡稱)。

        核電廠所在地的鄉鎮長,要求慎重處理「福島二廠」問題(4/7)

        福島一廠1-4號機位於大熊町,5-6號機位於雙葉町,福島二廠1-2號機位於楢葉町, 3-4號機位於富岡町。這4町的首長合組「福島縣原子力發電所所在町協議會」,現任會長為富岡町長遠藤勝也。遠藤町長4月5日在東京的記者會中說:「福島一廠5-6號機是否能恢復運轉,由輿論來看困難重重。而福島二廠也在很艱難的狀況,但是地方上也有約1萬人在該廠就業。因此必須慎重處理,經過慎思熟慮再做結論。」雙葉町長井戶川克隆說:「在大停電中應該讓全民思考核能發電的問題,而能源問題與國防問題同樣重要。是否能恢復運轉應由全民議論,不應該由某一區域的民眾做決定。」

日本東電福島核電廠事故善後工程計畫表

本文出自核能簡訊130期 2011.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