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家家
前言
面對外界紛紛擾擾,部分機關團體選擇性的摘譯文章來遂行其特定目的。筆者嘗試以客觀中立的角度,忠於原味全文翻譯的方式來呈現整篇文章的全貌。
英國《自然》雜誌全文譯文
福島核子事故發生後,世界各地的民眾都在問:類似的災難可能發生在我家附近嗎?
對世界上大多數的人而言,距離並不能給予他們安慰。一份由《自然》(Nature)雜誌與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所做的分析指出,全球211座核電廠中,有2/3的電廠周圍半徑30公里內居住的人口數量,多於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半徑30公里內強制撤離(或建議疏散)的17萬2千人。其中有21個電廠在相同半徑內人口超過100萬人,6個電廠超過300萬人。
人口多少僅是《自然》雜誌著手嘗試想繪畫出全世界反應爐危害地圖其中一個因素。核能專家說客觀危險排名是幾乎不可能的事,因為每個反應爐都有它自己獨一無二的風險特性,而有些風險簡直是不可知的。巴黎獨立核能顧問麥索史奈德說:「反應爐安全取決於安全文化,包括維護與訓練的品質、經營者與員工的能力、管制監督的嚴謹性。」這意味著一個較好的設計、較新的反應爐並不永遠是最安全的。史奈德說:「一個酒駕司機開著全新設計的法拉利跑車,跟一個沒喝酒的一級方程式賽車手開著車齡30年的雪鐵龍2CV骨董車相比,那個比較危險?」但專家的確同意幾個重要的風險因子,及其限制措施。
人口
核能工程師、世界核能運轉協會(WANO)主席勞倫史崔克說:「人口密度是一個重要的透鏡,用來看其他必須評估的風險」。世界核能運轉協會是1986年車諾比事件後所成立,做為核能安全的國際交流平台。他說:「我們必須將反應爐所在地列入其安全考量。」
為了完成人口分析,《自然》雜誌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駐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社會經濟資料與應用中心合作。巴基斯坦的卡努核電廠(僅有一個125百萬瓦,是相對較小的反應爐)半徑30公里內的人口總量最多,約820萬人;其次是較大的電廠,台灣的核二廠(1,933百萬瓦)約550萬人;再其次是台灣的核一廠(1,208百萬瓦)約470萬人。核一廠與核二廠半徑30公里內都有涵蓋到其首都台北市。美國華盛頓特區科學家關懷聯盟的核能專家艾德萊曼說:「自然雜誌人口分析的發現結果是會引起驚慌的。」
假如半徑擴大至75公里,整個局面更令人困窘。中國附近的大亞灣與嶺澳核電廠因半徑75公里涵蓋了香港,人口總數約2,800萬人,排名第一。其次是美國紐約附近的印第安點核電廠約1,730萬人。其次是是印度的那羅拉核電廠約1,600萬人。152座核電廠半徑75公里內的居住人口數超過100萬人,僅有5座電廠在半徑150公里內沒有超過100萬人。幸運地,到目前為止主要的風已將福島第一核電廠大部分的放射性物質吹到大海裡。居住於福島半徑150公里內的人口,包括大東京地區在內約770萬
外部威脅
福島事故顯示出外部威脅,例如地震、海嘯、火災、洪水、龍捲風、甚至恐怖攻擊等,都是某些嚴重核事故的最大風險因子。按慣例,核電廠經營者已將某些事故序列納入考量,但不太可能建立完整的保護,這樣的事故被稱為「 超越設計基準」事件。然而,預測下一次地震的位置或下一個海嘯的大小是「 不完美的技術」。
這意味著一旦發生地震,在已知的危險地質區以外的核電廠,可能會比那些在已知的危險地質區範圍內的核電廠造成更大的事故,前者所建立的保護可能較為脆弱。例如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是建立在日本地震風險地圖指定的區域,發生大地震和海嘯的機會相對較低,但2011年的海嘯到來時,已超出工程師們所計畫的任何事。
福島事故後許多安全檢查的主要方向,多以超越設計基準事故的可能性來進行。例如在2007年曾受地震襲擊的日本柏崎刈羽核電廠,機組立即自動停機,僅少量放射性物質外釋。國際原子能總署已注意到外部威脅的重要性,於2008年在其內部也成立一個國際地震安全中心。
設計和年齡
某些反應爐是先天就比別人更危險,其中一個因素純粹是大小。一個較大的核電廠在多個反應爐同時發生危機時,可能產生更多的輻射性落塵。在福島事故中6個反應爐有4個發生危機,運轉員們可能會無法抵抗。柏崎刈羽核電廠有7個反應爐,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力輸出,可以提供7,965百萬瓦的電力。其他大型的核電廠,包括中國東北海岸的秦山核電廠、南韓的靈光和蔚珍核電廠、俄羅斯的列寧格勒核電廠、加拿大的布魯斯核電廠,與法國北海岸的格拉弗林和巴呂埃核電廠。
舊 的 反 應 爐 不 一 定 比 新 的 更 危險。1978年美國三哩島事故發生時僅開始運轉3個月。現今位於烏克蘭的車諾比事故發生時亦僅運轉兩年。1998年法國西沃-1反應爐在啟動不到5個月發生嚴重的喪失冷卻事故。萊曼說:「這一點都不意外。反應爐遵循可靠工程中一個眾所周知的『浴缸曲線』軌跡。」複雜的新機器和設備的某些功能常常是未經過完整的測試,甚至對運轉員而言是全新的,因此剛開始運轉時可能發生故障與錯誤。在故障與錯誤解決後,則進入相對較低風險的穩定期;但後來風險會因電廠老化相關的惡化而增高。總部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反核領袖尚貝拉尼克說:「『制度性的記憶流失』是另一個隨著反應爐老化而增加的問題。許多熟悉反應爐設計並參與規劃及建造反應爐的工程師們皆已退休,他們非常特定的專門技術那一部分也隨之逐漸喪失。」
正如1986年車諾比事故顯示,設計本身可能帶來的風險。車諾比反應爐爐心含有可燃的石墨,事故發生後大火延燒了幾個星期,並噴出高輻射性物質到大氣中。該反應爐的設計中還包含一個先天的不穩定性,如果爐心喪失冷卻水,連鎖反應將會加速;這是其他絕大多數反應爐設計中不可能發生的狀況。好幾個與車諾比相同設計的反應爐仍在俄羅斯境內運轉,特別是在大型人口中心聖彼得堡附近。然而,這些反應爐已被徹底檢修,來對付這種設計的安全問題。
但是萊曼警告,不要太信任一個相較於其他設計來得安全的反應爐設計。他說:「假若喪失冷卻水系統,現代壓水式反應爐將面臨與福島事故幾乎相同的困難。」
文化
雖然電廠被設計成安全的,但操作者是容易犯錯的人類。史崔克說:「運轉員必須防範自滿。過度自信是我所擔心的一個缺點。」專家說決定電廠安全的最大單一內部因素是管制者、經營者與員工之間的安全文化,而建立這樣的安全文化並不容易。美國華盛頓特區卡內基科學院的院長,2010年國際原子能總署的國際核能安全顧問團主席理查梅瑟夫寫到:「這非常昂貴,包括對細節的注意與願意接受侵入性的同業審查,並從中學習。」
梅瑟夫特別提到許多專家看到核能工業潛在快速增高的風險,許多僅有些微或完全沒有核電經驗的國家,已著手從事核電並蓋了許多反應爐。梅瑟夫指出,例如白俄羅斯、智利、埃及、印尼、約旦、立陶宛、馬來西亞及摩洛哥等國家都計畫引進核電。專家擔心某些國家缺乏管制機關的監督和某些地區貪污腐敗的情形。史崔克說:「對於沒有核電經驗的國家,運轉前的同業審查在這種情況下更顯重要,而且世界核能運轉協會打算增加這類審查。」
華盛頓特區天然資源保衛委員會的核能專家湯姆寇克倫對於在美國、歐盟及其他地方進行的後福島安全檢查結果,能對核子反應爐風險評估帶來顯著的改變感到懷疑。寇克倫說:「他們會提供建議和修正,但我不認為你可以要求管制者檢查他們過去是否犯了錯誤,且我不認為他們做的足夠。」寇克倫想要建立類似三哩島事故後所設置的Kemeny Commission獨立委員會。
由於風險評估是如此的困難,專家說其中一個課題是運轉員必須單純地更妥善準備好,來面對嚴重核子緊急情況。史崔克說:「以我的觀點,我認為世界核能運轉協會能做且一定要做的是,證實每個不管大小的核能經營公司都要有因應意外事故的計畫。」
結論
1.原文的報導內容只統計出全球核電廠半徑30公里範圍內的人口數,並非針對核電廠的危險程度進行排名。
2.原文也說明,要依照核電廠的危險程度來排名是幾乎不可能的事,原因在於每個核反應爐都有它獨特的風險特性。
3.本文並未考慮各座核電廠因應不同地理條件的安全設計及防災能力,更未論及我國核電廠的興建管制皆符合國際法規,且營運績效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4.水可載舟,亦能覆舟。不當的引用文章,將造成民眾恐慌。
資料來源:http://www.nature.com/news/2011/110421/full/472400a.html
本文出自核能簡訊 144 期 2013.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