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室
擁核與反核的爭議迄今未歇,反核民眾甚至多次走上街頭表達心聲,在政府的核能政策面臨兩難困境的此時,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及中華民國核能學會婦女委員會特別舉辦「關於核能,媽媽這樣想!2013中日能源交流論壇」。
主持人遠見雜誌執行副總編輯何文榮表示,媽媽是最關心下一代的人,且媽媽不代表不專業,是最適合參與核能議題的人。「守護孩子的未來」是每個媽媽的願望,不論擁核或反核,媽媽的訴求是留給孩子最好的生活環境,因此論壇從媽媽的立場出發,以柔性而理性的角度探討核能問題。
本次論壇邀請到兩位日本媽媽來台分享意見。講師之一的木元教子,曾擔任日本內閣府原子能委員會委員9年,她認為歐洲國家之所以可以談廢核,是因為他們能夠相互傳輸電力,但臺灣和日本的能源自給率只有0.6%和4%,又是島國,只有將核能視為純國產能源,才能解決能源危機。同時她秀出格陵蘭冰山、馬爾地夫首都防波堤、被海水淹沒的荷蘭風車堤防等照片,強調火力發電等方式同樣也存在風險,甚至還會加遽溫室效應,造成海平面上升,若為100年後的地球著想,核能是唯一選項。
在311大地震發生時,她的兒子正是福島二廠的員工。她以電廠員工母親的身分,分享當時的心情:
「我的兒子在福島二廠工作,311大地震後3天才得知他受傷,赴東京就醫。福島二廠在地震海嘯中並沒有發生問題,但是停電,以致工作環境不良,最急迫的就是解決缺電問題,員工都很努力。兒子說:幸好二廠沒事,傷癒之後即返廠工作,自此本人對核能深感興趣。」
木元女士並對核電安全與能源政策發表看法,她強調,福島核電廠是一場意外,而日本沒有自給能源,不能說不要核能就不做;即便現在日本所有核電廠都停止運轉,她相信安倍內閣還是不會放棄核能。
另一位日本講師東嶋和子,同樣曾任日本內閣府原子能委員會專家委員,也曾是讀賣新聞記者,她則是從一般民眾的立場來看福島事件,同時分析日本政府的能源政策並檢視核安問題。她在簡報中提及,311大地震發生時,比福島核電廠更接近震央的女川核電廠可以在地震後安全停止運轉,還受到WANO(世界核能發電協會)特別表揚,並不是奇蹟,而是因為女川核電廠有所準備,包括廠址建在比311海嘯更高的地方以及有多條電纜,確保地震後核電廠的電源供應。
東嶋女士認為,要達到百分之百安全是不可能,只有盡量接近安全。日本無自主能源,加上全球暖化情況非常嚴重,即便發生福島事件日本還是必須選擇核電。她相信日本已從中學得教訓,已經可以超越這種預測外的災害,特別是可以善加運用off site center。贊成或反對核能是無意義的,對話最重要,其實大家的目標一致,都希望能源安全、國家環境安全,民眾自己一定要學習親自實踐理解,不懂時要向政府及學者反應。
台灣媽媽則邀請到財團法人台灣機電工程服務社副總經理杜悅元,及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副教授杜文苓。杜悅元曾是台電第一位女性總工程師,對環保、工安業務著力甚深。她表示,德國電價是台灣的4倍,因此許多民眾無法負擔如此高昂的電費。此外,也呼應木元女士的看法,認為德國有歐洲電網支撐,有條件可以訂出廢核時間表,何況目前德國仍然繼續使用核能發電;但是台灣是獨立島國,沒有其他電網的支援,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杜副總也強調,只要所有關於核電廠的資訊都能公開,讓所有人都聽得懂,就可以消除大家對於核能安全的疑慮。
杜文苓在學術研究的同時,也長期投身環境運動,對近年來風起雲湧的核能公民運動,有深刻的觀察與獨到的見解。她曾主持「核廢核從」低放射性廢棄物選址座談會,她發現資訊若能充分揭露,完善民主程序,我國公民素養目前已經充分到足以理性參與,相信施政面貌將會有所不同。「常態性的意外」一書,指意外是可預期的,然而核四在台灣已經不是純技術問題,而是政治問題。而「Made in Japan」這本書則是討論日本製災難的特性,現在日本發起「市民參加懇談會」,每2-3個月召開一次,聆聽民眾對核能的意見,值得我們學習。
誠如木元女士所說:「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最重誠意和態度,才能讓人接受。」本次論壇希望透過中、日女性專家的意見交流與分享,開啟能源政策理性與感性的對話,為台灣能源發展指引一條正確的道路。
本文出自核能簡訊 145 期 2013.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