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3日 星期四

專訪 WNA 執行長阿格妮塔瑞新 對輻射的錯誤觀念 成為核災真正殺手

Will Dalrymple  陳怡如

阿格妮塔瑞新(Agneta Rising)於1980年代進入瓦騰福(Vattenfall)公司負責輻射防護工作,當時瑞典輻射防護法規有新規定,她負責分析瓦騰福公司旗下核能機組是否符合新法規。接下來她把輻射和日常生活中其他事項的風險作比較,讓核能圈外人了解輻射。後來瑞新成為瓦騰福公司環境部門的主管,負責處理公司環境議題。2013年她成為世界核能協會(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WNA)執行長。

核四的關鍵 10 問

文.編輯室

Q1 核四安檢大半年,挨得過強震、海嘯?

A 核四電廠廠址篩選階段,已就地質、地震、洪水、海嘯及颱風等項目進行調查、評估,並以保守假設進行設計施工,其廠址未發現既有設計不足的現象。台電另針對「超出設計基準」的複合式災害進行了核安總體檢,設置多道強化防線,即使發生超出設計基準的事故,也可有效防止核災發生;另有關導致福島核災的規模9.0地震引起超大海嘯,據國科會研究結論不會發生在核四廠址。

2021年5月12日 星期三

關於本BLOG

本BLOG之文章主要來自於財團法人核能資訊中心出版之核能簡訊及政府公開的文檔,致力於收藏個人覺得有價值的文章,將閱讀麻煩的PDF檔轉換成容易閱讀的形式。

低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置與選址

文.編輯室

Q 什麼是低放射性廢棄物?

A 核電廠內的放射性廢棄物和一般廢棄物一樣,像工具、衣服、金屬片、塑膠、樹脂、殘渣,只是它沾染了放射性物質,可能會危害健康及環境,因此不能像一般廢棄物一樣處理,必須特別處理與貯存,放在有專人監管的設施內,直到輻射強度衰減到對人的健康及環境沒有危險為止。

揭開歷史與文化的隱密面紗 探究福島核災的真正成因

原子力安全推進協會 北村俊郎  陳汶滋

福島事故至今已過3年,雖然電力公司持續進行建設防波堤,並增設緊急電源,但這些主要都是因應直接原因的對策。國會事故調查委員長評論得很好,說這是「 日本製造的災害(Made in Japan)」,但本次事故的背景中存有很多深植於日本社會的問題。這次的事故可說是集日本核能開發史之大成,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種種錯誤的歸結。

由這些問題了解核能

Q 地球上一直都有輻射嗎?

A 是的,自有星球就有輻射;地球形成之初就有輻射,而且以前的輻射比現在強。輻射不會妨礙生命的形成。

Q 世界上天然背景輻射最高的地方是哪裡?台灣天然背景輻射最高的地方又是哪裡?

車諾比事故的真相說明

編輯室

一、我國不可能發生車諾比事故

1.      車諾比事故是要執行高危險測試,關閉反應爐保護系統而釀成巨災,我國不可能也不需要執行這種測試

車諾比電廠人員想要測試反應爐停機後仍然慣性運轉的蒸汽發電機,是否可以替代緊急柴油發電機,作為臨時緊急電源。這項測試必須強制關閉所有反應爐保護系統,此時反應爐處於沒有任何保護的狀態,具有極高的危險性而且違反安全設計。

關於核能,媽媽這樣想……

文.編輯室

        擁核與反核的爭議迄今未歇,反核民眾甚至多次走上街頭表達心聲,在政府的核能政策面臨兩難困境的此時,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及中華民國核能學會婦女委員會特別舉辦「關於核能,媽媽這樣想!2013中日能源交流論壇」。

主持人遠見雜誌執行副總編輯何文榮表示,媽媽是最關心下一代的人,且媽媽不代表不專業,是最適合參與核能議題的人。「守護孩子的未來」是每個媽媽的願望,不論擁核或反核,媽媽的訴求是留給孩子最好的生活環境,因此論壇從媽媽的立場出發,以柔性而理性的角度探討核能問題。

各式發電廢棄物大評比

文.林基興

                                 曾任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校長的語言學家早川雪(Sam Hayakawa)說:「 把閃電當作天怒時,我們只能禱告;但是將它歸類為電時,富蘭克林發明了避雷針。」

國人將核能發電與核廢棄物當妖魔怪物看待時,只想去之而後快;若公平比較各種發電方式的廢棄物,就知該觀點傷害自己更大。

蓋在地震區的反應爐數量

劉家家

面對外界紛紛擾擾,部分機關團體選擇性的摘譯文章來遂行其特定目的。筆者嘗試以客觀中立的角度,忠於原味全文翻譯的方式來呈現整篇文章的全貌。

美國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全文譯文)

英國自然雜誌:反應爐、居民與風險

劉家家

前言

面對外界紛紛擾擾,部分機關團體選擇性的摘譯文章來遂行其特定目的。筆者嘗試以客觀中立的角度,忠於原味全文翻譯的方式來呈現整篇文章的全貌。

英國《自然》雜誌全文譯文

2021年5月11日 星期二

福島事故引發的恐懼和壓力比輻射風險更嚴重

文.編輯室

        根據一份發行最廣泛的國際刊物近期所做的報導,福島事故對健康最大的影響,是從被迫撤離家園和不必要的輻射恐懼所產生的壓力而來。

在聯合國原子能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於527日在維也納舉行一場會議中,170位專家審閱了一份由該委員會發行,並由約80位國際專家參與的一份報告。報告的結論顯示,在福島事故後,輻射曝露並沒有造成任何直接的健康影響,也不太可能在未來對一般大眾及廣大勞工產生任何健康效應。委員會的前主席魏斯說明:「總體上,日本大眾的曝露量是屬於低或非常低的程度,日後對健康的影響,也只會產生相對較低的風險。」

對郭位校長來台說明核能的聯想

林基興

        最近,中研院院士郭位(也是美國工程院院士)來台演講和出書,理性地解釋核能與其他能源的利弊得失。相對地,在台的一些中研院同仁表態反核,媒體大力報導。

研究發現:福島事故造成居民的體內曝露很低

文.編輯室

        一組日本研究人員發現,約99%的福島縣和鄰近的茨城縣居民所受到的銫-137體內曝露量,並沒達到可被偵測到的程度,至於其餘1%的居民,雖然偵測到銫-137體內曝露,但是所有顯示的體內曝露量水準,都遠低於政府規定的限值。

傷害最大的是化學物質、個人認知或核電廠?

林基興

        今(2013)年430日,執政黨辯論是否續建核四。有某立委呼籲:「若有56百萬人反核四,還要繼續蓋下去嗎?」(因為明後年選票會受衝擊)。也許反核者有56百萬人,只是為何反對呢?因為名嘴和媒體一直強調日本福島事故多麼嚴重,近代日本影響我國實在多。

台灣必須持續使用核能發電的理由

李敏

        核四停建是加速邁向非核的第一張骨牌,核四是核能的一部分,核能政策是能源政策的一部分,應該是一個整體考量。

台灣必須持續使用核能發電的理由:

1.      台灣地狹人稠,總土地面積約為世界的0.06%,人口約為世界的0.3%。再生能源發電的發展受限於地形與土地面積,無法提供足夠電力。再生能源發電受天候影響,無法調度;台灣為獨立電網,缺電時無法獲得其他國家電網的支援。

風險、安全、核廢料

施純寬

        台灣能源的需求有她獨有的特性,最最基本的就是台灣是一個島國,距離鄰近的其他可供能源支援的地區都在100公里以上。其次,就是我們的自產資源也是很少,絕大部分都需要靠進口。在這些客觀條件之下,所有的能源規劃策略都會告訴你,在能源供應面上,一定要考慮能源多樣性,不能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而且,依照不同能源的供應特性,以及地區能源需求特性,便可以做出能源開發以及能源配比的方案。這也是執政者應該負起的責任與義務。

核電已避免全球上百萬人因空氣污染而喪命

文.編輯室

        在一份由前美國太空總署(NASA)科學家漢森(James E. Hansen)和卡若恰(Pushker Kharecha)合編的重量級報告中指出,全球自使用核能來取代化石燃料發電以來,已拯救了184萬人的寶貴生命。而在已宣布將於2022年前關閉所有核電廠的德國,從1971年到2009年期間,經推算核能發電應該已經挽救了該國117千人免於死亡威脅。

化作春泥更護花

文.林基興

貴刊今 (2012) 8月「核能新聞」首件即為日本調查委員會的報告,筆者覺得需要澄清。

1865年,英國立法規定機動車輛(火車和汽車),在城鎮區的速限為「最高每小時3公里」,而且其前頭55公尺處,要有人先行拿紅旗警示民眾。當我們不瞭解科技時,就會害怕與要求嚴管。今天,誰會要求台灣高鐵的時速3公里呢?因為我們的科技知識進步很多,也不會遐想災害。

高自然背景輻射地區的疫學調查

文.根井充、中島徹夫、王冰   譯.朱鐵吉

        輻射曝露對人體的健康影響,是根據大量的科學數據為基礎,制定出的輻射安全管理標準。但是100毫西弗以下的低劑量輻射危險度,在科學上並沒有明確的數據,尤其是低劑量下輻射致癌的重要課題,迄今尚未能確知。為此,世界各地致力於低劑量曝露的群體疫學調查, 其中值唱探索的是高背景輻射地區 (high background radiation area) 居民的疫學調査。

2021年5月10日 星期一

福島核能事故分析與安全改進建議

文.江仁台

        2011311日,在日本發生的福島事故已超過一年。一年多後再回顧和分析事故,全貌可能更清晰。希望在分析後,能有些啟發,增進我們對核能科技與核電廠安全度改進的認知。

福島核能事故回顧

國家的前途 從媒體與民眾看待核能與輻射談起

文.林基興

        20年前,筆者回國服務,看到國內反對核能的說辭「千奇百怪」,就開始注意相關的人與事。接手負責公益刊物《科技報導》後,筆者開始為文澄清核能與輻射的科學知識。2000年,當時新政府上台後,成立「經濟部核四計畫再評估委員會」;停建核四(後來復工)、「非核家園」立法。筆者曾仔細閱讀該評估委員會的所有紀錄,覺得反對者的科學知識大致匱乏,科學態度也欠嚴謹;但他們的決定卻一再「居上風」。

再看媒體的報導,往往缺乏相關知識,無法辨別誰是誰非,以「聳動」勝出。民眾呢?對於反對者描繪的風險,「寧可信其有」,結果是社會一片恐慌。

MIT研究結果:低劑量輻射對健康無影響

文.編輯部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顯示,長期曝露在低劑量輻射的老鼠,DNA並無受損跡象,這個新發現挑戰現有的輻射防護規範。

活體細胞經常受到各種形式和來源的游離輻射照射,這些輻射有可能會損傷DNA,除非這些損傷可以藉由自我修復的機制修補,否則可能導致細胞功能損傷,或產生如癌症的惡性腫瘤。

核二廠螺栓事件始末

文‧ 編輯室

        今(2012)年618日晚間630分,因為反應爐支撐裙板錨定螺栓(圖1)斷裂而停機的核二廠1號機,在完成螺栓更換作業之後,經過4次專案小組審查會議,針對螺栓修復情形進行完整的審查後,原能會正式核准台電重新起動的申請。原能會表示,1號機可以安全運轉至少18個月,到下一次大修時再次進行安全性的確認。

本次螺栓事件引起全國民眾的高度重視,甚至有位老農民因為媒體的相關報導,每天擔憂核二廠螺栓會引發核子危機,竟恐慌到食不下嚥、睡不安寢,最後由兒子陪伴從頭份北上到台電總公司,要求給個真相。經過台電相關人員詳細解說之後,老農民終於理解其中原委,疑慮全消的安然返家。本刊特別針對民眾最關切的疑問,走訪台電公司核能發電處尋求解答,為讀者整理歸納如下:

國內核災救援能力總體檢

  編輯室

發生福島核子事故之後,台電公司立即對國內核電廠展開安全防護總體檢,目的是提昇核電廠的防災救援能力,以及減緩並控制超出設計基準的事故。誠如日本女川電廠在311 震災與海嘯的侵襲之下,正是依賴充分的後備救災設備與因應措施,才能夠屹立不搖丶安然度過,甚而成為電厰附近居民的避難所。

強震之下 日本女川核電廠屹立不搖 機能健全

  朱鐵吉

2011311日日本大地震的震源,是在宮城縣牡鹿半島東南東120公里丶深24公里的海底接近震源的太平洋海岸部分地盤均往下沉,牡鹿半島因地震而下沉1.2公尺。地震發生時,座落在牡鹿半島上丶東北電力公司的女川核電廠3部反應爐正在運轉。芮氏9級的地震,導致女川電廠有威地震約為6級。反應爐基地下2樓的地震加速度為567.5gal,比20058月的地震加速度251.2gal,高達2倍以上。女川電廠建廠時預估地震開始0.5秒後,最大值為580gal,此次的地震幾乎已達到預估的地震基準最高值。

31 年來首見貿易逆差 日本進口化石燃料付出代價

  編輯室

        2011 年日本進口大量能源,導致 31 年來出現首次貿易逆差。貿易逆差部分原因是製造業遭海嘯重擊,但進口化石燃料替代關閉核電廠電力,更是主要因素。日本目前正在研擬新的能源政策,以能源效率和再生能源為優先。但日本領導人坦言,要達到減碳目標無望。

不讓福島事故在台灣發生

 文 • 編輯室

Q1 福島事故是怎麼發生的?

地震發生初期,電廠的外電供應因電塔倒塌而喪失,但反應爐保護系統,自動安全跳脫。

隨後而來的大海嘯因超出原設計的安全高度,淹沒緊急海水泵、廠區內緊急柴油發電機等救援設備,造成反應爐冷卻系統失效,爐內的餘熱帶不出去,熱量的聚集將反應爐內的水變成蒸汽,爐內氣壓變大,造成反應爐安全威脅。

這些說法的真相 (2)

 文‧編輯室

台灣用電過剩,只需要維持78成發電量就夠了,不需要核能發電

台灣近期備用容量率相對偏高的原因,是9798年全球景氣衰退影響國內經濟,進而造成用電需求銳減,甚至負成長所致。99年經濟復甦後用電又大幅成長,預估至102年備用容量率將降至政府核定的16%水準以下,未來不但不會發電過剩,恐怕有電力供應短缺之虞。

核能經濟與安全

 文‧江仁台

核能發電協助經濟發展與減碳環保

經濟是生活的源泉(life blood),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沒有旺盛的經濟,社會很難繁榮,文化很難發展,弱勢族群也很難受到關懷。核能是豐富的能源,是經濟發展的一大助力。沒有核能,發電成本將大增,減碳環保的目標也很難達成。

由於發電成本低,並有多重的安全設計,核能發電在先進國家長期的被廣泛使用。

福島事故之後 為何還要留下核能?

 文‧劉振乾譯

有必要留下核能

世界人口已經超過了70億人。如果開發中國家也追求與先進國家相同的生活水準,所消費的能源恐怕不只現在的10倍。曾經以核能為題材寫過很多篇小說的作家高嵨哲夫認為,以世界規模考慮能源問題時,「核能是有必要留下的技術」。身為引起福島事故的當事國,「製造出更安全的核能發電乃是日本的使命」,他強調重要的是「具有身為世界中的一國的意識」。

2021年5月9日 星期日

請先正確瞭解科學,才做政治決定

 文‧林基興

        今年10月31日《聯合報》登出中研院社會所某研究員投書〈「盼漸減核電」 馬如何回應?〉提到,10月底馬總統將對台灣的能源政策做出重大宣示,又說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今年6月間進行的「台灣地區社會意向調查」,顯示民眾對於如果電力不夠,核一與二廠在達到使用年限以後仍繼續使用的問題,持不贊成的態度;另外,有六成二的民眾擔心核電廠會發生事故;不信任政府核能政策的民眾總計也達到六成;民眾對於未來核能政策的看法,以尋找替代能源,慢慢減少核能發電比例,到完全不用,占絕大多數。

        似乎,該投書趕在總統宣布前,有意影響總統的決策?筆者實在擔心該投書或其他類似意見影響政府的決策,因為若受訪民眾不瞭解核能科技,如何拿他們的意見當政策的根據呢?在此,筆者希望國人能正確理解核能科技。

這些說法的真相 (1)

文‧編輯室

說法一:國際公認最危險的核一、二、三與龍門廠。 

真相是:原文出處為Nature News中的「Reactors, residents and risk」文章,文中以「擔憂(scary)」一詞描述,並未使用「最危險的」。同時該文章提到的是台灣核電廠高密度的現況(本說法僅為核能專家Ed Lyman的個人看法),並非針對台灣核電廠設計與運轉狀況而言。因此不應該以「國際公認最危險的」描述國內現有核電廠。

瑞士研究: 兒童癌症與核電廠無關

 文‧編輯室

        瑞士涵蓋國內130萬名孩童的全國性研究指出,並無證據顯示核電廠附近出生的孩童,癌症風險會提高。

福島一廠的計畫避難

 文‧石川迪夫 著 / 編譯‧劉振乾

作者簡介:石川迪夫先生現任日本原子力技術協會最高顧問,曾任該協會理事長、日本原子力研究所動力試驗爐部部長,後轉任北海道大學教授。本文為電氣新聞的WAVE專欄。(資料來源:日本電氣新聞,2011/6/20)

20毫西弗

        20毫西弗一舉成名。起因為文部科學省(即教育部)規定學校運動場的環境輻射利用限制值為20毫西弗,而內閣參與(即參事官)小佐古(也是東京大學教授)則以會危害小孩健康的理由含淚辭去兼職。由於這一把淚讓20毫西弗成為壞人,學童無法在運動場嬉戲運動。 

        一談到小孩健康,日本的輿論就神經兮兮、一面倒的保護,而無法容忍有人唱「反調」。

十年寒窗苦練 只為正式商轉 龍門電廠運轉人員培訓作業

 文•編輯室

        報載龍門電廠「試運轉程序書竟然是由台電資歷不到1年的菜鳥人員所撰寫…」遭質疑拿核安開玩笑。本刊特地針對此議題專訪台電公司徐懷瓊副總經理,徐副總從龍門電廠最早規劃初始,詳細說明如何培訓運轉人員建構運轉的專業與能力。

我國核電廠安全程度如何? 台電總體檢報告出爐

 文•編輯室

        日本發生福島事故之後,我國政府立即下令,台電公司必須在5月11日前提出所有核電廠的安全總體檢報告,報告結果備受國人關注。初期的11項評估報告,預定6月底前完成,中程的整體評估則預定於今年12月底完成。初步評估報告已於5月11日傍晚提出。

日本觀點 福島核子事故後續報導

 文•劉振乾  譯

        人微言輕?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的懊悔 

        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東日本大震災發生前就指出,從沿岸地區的地層調查出有巨大海嘯襲擊的可能性,而警告要速謀對策。研究團隊從2004年就開始調查,由古地層所遺留痕跡找出巨大海嘯的詳情,採用特殊儀器在宮城縣、福島縣等地約400處調查。結果發現在9世紀的地層中,有因巨大海嘯從海中搬運到陸地的堆積物。在石卷離海岸至少3公里處,在仙台則離海岸至少2公里都有進水,估計最低為規模8.4強度的地震。

化粧與X光

 文‧翁寶山

        1895年12月22日,侖琴(Wilhelm Konrad Röntgen,1845-1923)做了一個很有意義的實驗。這天,他的夫人來到實驗室,侖琴讓她把手放在黑紙密封的照相底片上,然後用他發現的陰極射線對準,照射了15分鐘。顯影後,底片上呈現出侖琴夫人的手骨像,手指上的結婚戒指也十分清晰可見。這成了一張有歷史意義的照片。夫人驚奇地問:「什麼射線有這麼大的魔力?」侖琴回:「無名射線」,夫人順口:「又是一個X!」此刻侖琴心頭一亮,接著他說道:「那叫它X射線吧!」

南韓千年古都慶州 現代處置場再展風華

 文‧編輯室

        本刊記者於5月初赴南韓參加世界核能婦女會年會(Wi N G l o b a l 2 0 1 0
Conference),大會安排的參訪行程之一,是參觀具有千年歷史的韓國古都慶州。慶州位於韓國東南部地區,西元前57年至西元935年,為朝鮮古國-新羅首都。它是韓國最著名的古都,地位類似於中國大陸的西安。慶州除了以千年古蹟聞名遐邇以外,在2005年南韓自願設置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場投票戰中,更以近90%的壓倒性同意率一戰成名,終結該國歷經19年來的選址戰爭,自此成為其他國家選址的參考對象。

2021年5月8日 星期六

北緯40度的人間淨土-- 日本青森縣

 文‧編輯室

        本刊上一期介紹日本的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所在地--青森縣的今昔變化。藉由近身探訪得知,低放最終處置設施非但沒有為六所村居民帶來健康的危害或是環境的污染,相反的,村民平均所得高居全縣第一,青森的農漁產品完全自給自足,更外銷至全日本與全世界各地。每年絡繹不絕的國內外觀光客,也為青森縣民帶來穩定、豐沛的財源。藉由縣內15個核子設施充裕的回饋經費,青森縣的多項公共建設傲視日本。

日本用過核燃料中期貯存的要角 --青森縣陸奧市長 宮下順一郎

 

文‧劉振乾譯

我國「用過核燃料中期貯存設施」的計畫一波三折,目前仍有許多障礙存在。然而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不妨瞭解日本過去是如何推動,以及陸奧(MUTSU)市宮下市長堅持徹底瞭解,並探討核能發電設施的嚴謹態度,都值得效法。

日本核能重鎮--青森縣

 文‧編輯室

六月初,本刊記者隨年代JET電視台「瀨上剛in台灣」製作小組遠赴日本青森縣,貼近觀察這個集12個核能設施與3座核能電廠於一境的地區,其蘋果、牛蒡與蜆的品質與產量仍居日本第一,更銷往全世界;百年溫泉年年高居日本名湯十大排行榜;奧入瀨溪、十和田湖是日本人一生中必訪的秘境…。這種種優勢獨不見核能的傳統負面印象,這裡沒有聞核色變的無知民眾,有的只是世界各地趨之若鶩的觀光客。